說 明
正 字 | A01924 |
---|---|
說文釋形 | ,小木散材。从木,此聲。臣鉉等曰:「師行野次,豎散木為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訛,轉入去聲。又別作寨字,非是。」(士佳切) |
字樣說明 | 上半作「此」︰左下橫筆斜挑,右「匕」,作一橫筆、一豎曲鉤,寫法參「此」字。下半「木」之寫法,左撇、右點不接橫、豎筆。 |
注 音 | ㈠ |
漢語拼音 | ㈠chái ㈡zhài |
釋 義 | ㈠ 1.小木枯枝。如:「柴火」、「柴扉」。《說文解字.木部》:「柴,小木散材。」《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三國演義》第三七回:「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 2.燒柴祭天。《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禮記.大傳》:「柴於上帝。」唐.孔穎達.正義:「謂燔柴以告天。」《封神演義》第九八回:「江山依舊承柴望,社稷重新樂裸將。」 3.乾瘦。南朝宋.鮑照〈謝隨恩被原疏〉:「即欲顛沛,拜恩下庭,但臣病久柴羸,不堪冒涉。」《北史.卷八五.節義傳.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4.姓。如漢代有柴武。 ㈡ 1.編木圍護。《淮南子.道應》:「柴箕子之門。」漢.高誘.注:「柴護之也。」 2.以竹或樹枝編成,用於防禦之柵欄。用同「寨」。《集韻.去聲.夬韻》:「柴,籬落也。」《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甘寧》:「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