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異體字

𠧈󲝄𢼪󲝆󲝇󲝌󲝉󲝀󲝅󲜽󲝏󲝋󲝂󲝎󲝍󲝈󲝊𣀦󲜾󲜿󲝁󲜼󲝃𤮩

說 明

正  字 A01732 攴-08-12
說文釋形 大徐本:手寫字,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C10559手寫字〕聲。(都昆切,又丁回切)
段注本:手寫字,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手寫字聲。(都昆切)
字樣說明 此字《說文解字》篆形作「手寫字」,怒也。詆也。誰何也。从攴,手寫字聲。楷書寫法:左半作「享」:下橫筆改斜挑,寫法參「享」字、「手寫字」(C10559)字。右半作「攴」之變形「攵」,捺之起筆不觸撇、橫。「燉」、「墩」(B00582)、「暾」(B01579)、「譈」(B04733)、「鐓」(B05440)、「鷻」(B06172)等字偏旁同此。另如「憝」(B01195)字,因在「心」上,末捺改頓。
注  音 ㄉㄨㄣㄉㄨㄟㄉㄨㄟˋ
漢語拼音 ㈠dūn ㈡duī ㈢duì
釋  義

㈠ㄉㄨㄣ

1. 惱怒、責問。《說文解字.攴部》:「敦,怒也、。詆也。」西漢.揚雄〈甘泉賦〉:「蛟龍連蜷於東手寫字兮,白虎敦圉乎崑崙。」唐.李善.注:「敦圉,盛怒貌也。」

2. 督促。如:「敦促」。《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仗虞敦匠事。」《抱朴子.外篇.安貧》:「今吾子督余以誨盜之業,敦余以召賊之策。」

3. 和睦、使融洽。如:「敦親睦鄰」。《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聖恩敦睦,感時增恩,悼二王之靈,發哀愍之詔,稽度前典,以正禮制。」北周.庾信〈將命至鄴〉詩:「大國修聘禮。親鄰自此敦。」

4. 質樸、篤厚。如:「敦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5. 誠懇、鄭重。如:「敦聘」。《三國演義》第八一回:「震曰:『天子急欲見仙翁一面,幸勿吝鶴駕。』再三敦請,李意方行。」《老殘遊記》第一八回:「務請老殘辛苦一趟的話,再三敦囑。」

6. 孤獨貌。《詩經.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7. 姓。如春秋衛有敦治。

㈡ㄉㄨㄟ

催逼、逼迫。《詩經.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桓宣武少家貧,戲大輸,債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

ㄉㄨㄟˋ

1. 古代用以盛黍、稷、稻、粱等之器具。形狀多種,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部分其頂蓋亦能翻轉使用以為盤。圈足之敦,蓋上多有捉手。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後氏之四連。」漢.鄭玄.注:「敦,黍稷器。」

2. 怨也。通「憝」。《荀子.議兵》:「政令以定,風俗以一,有離俗不順其上,則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後刑於是起矣。」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