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明
正 字 | A01695 |
---|---|
說文釋形 | ,度也。从手,疑聲。(魚巳〔己〕切) |
字樣說明 | 左半作「扌」,末筆斜挑;右半作「疑」:左上作一橫、一豎折,左下之「矢」,末筆改頓點;右上作一橫撇、一點,右下作「疋」,寫法參「疑」字。 |
注 音 | |
漢語拼音 | nǐ |
釋 義 | 1. 揣度、估量。《說文解字.手部》:「擬,度也。」《易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紅樓夢》第九四回:「究竟那些人能彀回家不能,未知著落,亦難虛擬。」 2. 相比、相較。如:「難以比擬」。《荀子.不苟》:「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南朝梁.沈約〈長安有狹斜行〉:「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 3. 比劃。《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宋史.卷二七一.列傳.李韜》:「蒲有猛將躍馬持戈擬韜,韜刺之,洞胸而墜。」 4. 摹擬、倣傚。如:「擬古」、「擬作」。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撒鹽空中差可擬。」《紅樓夢》第四五回:「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 5. 打算、準備。唐.秦韜玉〈貧女〉詩:「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亦自傷。」宋.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詞:「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6. 起草、編寫。如:「草擬」、「如擬」。《明史.卷三○七.佞倖列傳.邵元節》:「禮官擬諡榮靖,不稱旨,再擬文康。帝兼用之,曰文康榮靖。」《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那白氏把心中之事,擬成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