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異體字

󰈵󰈶

說 明

正  字 A00143 人-06-08
說文釋形

大徐本:手寫字,大帶佩也。从人,从手寫字,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臣鉉等曰:「今俗别作珮,非是。」(蒲妹切)
段注本:手寫字,大帶佩也。从人、手寫字、巾。佩必有巾,故从巾,巾謂之飾。(蒲妹切)

字樣說明 此字《說文解字》篆形作「手寫字」,大帶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楷書寫法:右半上「凡」下「巾」,「凡」內改點為短橫,不觸兩邊筆,「巾」之起筆上觸於短橫。「凡」單獨使用時,中作點;作上偏旁時,中作橫,如︰「風」、「鳳」等字,寫法參「凡」字。「珮」字偏旁寫法同此。
注  音 ㄆㄟˋ
漢語拼音 pèi
釋  義

1. 古人繫於腰帶上之裝飾品。如:「玉佩」。《說文解字.人部》:「佩,大帶佩也。」清.段玉裁.注:「大帶佩者謂佩必繫於大帶也。」《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2. 繫物於衣帶或衣服之上。如:「佩劍」、「佩玉」、「那警員身上佩帶一把手槍。」《左傳.昭公四年》:「公與之環而佩之矣。」《論語.鄉黨》:「去喪,無所不佩。」《晉書.卷三六.列傳.張華》:「吾少時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得寶劍佩之。」

3. 持有、攜帶。《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毋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唐.杜牧〈獨酌〉詩:「獨佩一壺遊,秋毫泰山小。」宋.蘇軾〈青溪〉詞:「朝市合兮雜耄齯,挾簞瓢兮佩鋤犁。」

4. 環繞、圍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注》:「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眾溪,南流注於渭。」清.惲敬〈重建東湖書院記〉:「南泮之北,沙斗入,北佩湖,南以南泮為至,環三面皆水也。」

5. 承受、擔負。《南史.卷四二.齊高帝諸子列傳上.豫章文獻王嶷》:「老少異時,盛衰殊日,雖佩恩寵,還羞年鬢。」《新唐書.卷一五四.列傳.李晟》:「晟無積貲輸糧,捉孤軍抗倉賊,身佩安危而氣不少衰者,徒以忠誼感人,故豪英樂為之死耳。」

6. 銘記、銘感。《黃帝內經素問.卷一.四季調神大論》:「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三國魏.曹植〈謝妻改封表〉:「況臣含氣,銜佩弘惠,沒而後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銘實表器,箴惟德軌。有佩於言,無鑒於水。」唐.杜甫〈送重表姪王砅評事使南海〉詩:「苟活到今日,才心銘佩牢。」

7. 敬仰信服。如:「敬佩」。《文明小史》第六○回:「老兄具這樣的法眼,欽佩得很,將來倒要時常請教請教。」《老殘遊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8. 遵循。《逸周書.卷九.王佩》:「王者所佩在德。」明.方孝孺〈東陽葛府君誄〉:「於淑處士,天賦之英。師聖友賢,佩準蹈繩。內誠而方,外柔而明。」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