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主要頁面

114年內容修訂對照表

第一季 第二季

字號 字形 修訂欄位 修訂後內容 修訂前內容 修訂說明 修訂日期
1 A00202 正字釋義 ㄊㄧㄥˊ
1.中止。如:「停辦」、「停止」。大徐本《說文解字.人部.新附》:「停,止也。」《樂府詩集.卷五三.舞曲歌詞二.晉宣文歌舞.孟冬篇》:「風弭雨停,乘輿啟行。」《紅樓夢》第四回:「雨村心下甚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時退堂。」
2.止留、暫時居留。如:「停留」、「停歇」。《廣韻.平聲.青韻》:「停,息也,定也。」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劉晨阮肇》:「十日後欲求還去,女云:『君已來是,宿福所牽,何復欲還邪?』遂停半年。」《三國演義》第一六回:「雨水不住,營中泥濘,軍不可停,請移於前面山上。」
3.放置、擱置。如:「停放」。《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范式》:「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間,開了幾日喪。」
4.穩當、妥貼。《西遊記》第三回:「悟空將金冠、金甲、雲履都穿戴停當。」《紅樓夢》第一八回:「賈赦等督率匠人紮花燈、煙火之類,至十四日,俱已停妥。」
ㄊㄧㄥˊ
[]中止。如:「停辦」、「停止」、「雨停了」。
止留、暫時居留。如:「停留」。三國演義.第一六回:「雨水不住,營中泥濘,軍不可停,請移於前面山上。」
放置、擱置。如:「停放」。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範式傳:「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間,開了幾日喪。」
[]穩當、妥貼。西遊記.第三回:「悟空將金冠、金甲、雲履都穿戴停當。」儒林外史.第五回:「當下商議已定,一切辦的停妥。」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 A00498 正字釋義 ㄅㄚ
1.口開。《玉篇.口部》:「叭,口開。」《字彙.口部》:「叭,口開貌。」
2.佛教六字真言之一。《西遊記》第七回:「(佛祖)袖中只取出一張帖子,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遞與阿儺,叫貼在那山頂上。」
3.擬聲詞。模擬汽、機車之喇叭聲等。如:「忽聽叭的一聲,嚇了我一跳!」 
ㄅㄚ
1.口開。《玉篇.口部》:「叭,口開。」《字彙.口部》:「叭,口開貌。」
2.擬聲詞。形容汽、機車之喇叭聲等。如:「忽聽叭的一聲,嚇了我一跳!」
3.佛教六字真言之一。《西遊記》第七回:「(佛祖)袖中只取出一張帖子,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遞與阿儺,叫貼在那山頂上。」明.方以智《物理小識.異事類》:「(西韃靼)信佛,以方寸紙書百二圈,持『唵、嘛、呢、叭、彌、吽』,見僧不受牛羊錢物,則愈敬。」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3 A00585 正字釋義 ㄧㄛ
嘆詞。表示驚訝、讚嘆等。如:「唷!看看誰來了!好久不見啊!」
ㄩˋ
……
ㄧㄛ
當擬聲詞:

疼痛之聲。《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打得那些人頭破血淋,噯唷都不敢叫一聲兒。」《官場現形記》第五回:「後首聽到三老爺把太太撞倒,太太阿唷一聲,大家就知道這事越鬧越大,連勸打的人也打在裡頭了。」
驚異、感嘆之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九回:「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說著便大放悲聲。」
勞動時口中發出之節奏聲。如:「工人扛原木時,口中哼唷作聲。」
ㄩˋ
……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4 A00654 正字釋義
1.譏笑。《隋書.卷六九.列傳.王劭》:「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2.當擬聲詞:
模擬笑聲。《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忽然聽見新郎嗤的一聲笑將起來。《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黃參贊鼻孔裡嗤的冷笑了一聲,似乎有嫌他鄙吝的意思。」
模擬撕裂物品聲。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紙條兒。」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廝琅琅頓開金串鎖,扢嗤嗤扯破了錦迴文。」

1.譏笑。《隋書.卷六九.列傳.王劭》:「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2.當擬聲詞:
⑴笑聲。如:「嗤嗤的笑」、「嗤之以鼻」。《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忽然聽見新郎嗤的一聲笑將起來。《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黃參贊鼻孔裡嗤的冷笑了一聲,似乎有嫌他鄙吝的意思。」
⑵撕裂物品聲。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紙條兒。」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廝琅琅頓開金串鎖,扢嗤嗤扯破了錦迴文。」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5 A00880-002 字形取錄 𡔞 修訂字形 114年第二季
6 A01135 正字釋義 ㄓㄢˇ
1.
高峻貌。《廣韻.上聲.豏韻》:「嶃(嶄),高峻。」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北有雙山,夾道嶄然。」
2.突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
3.很、特別。如:「嶄亮」。《海上花列傳》第五六回:「隨後大觀園武小生小柳兒來了,穿著單羅夾紗嶄新衣服。」
ㄔㄢˊ
同「巉」。

=>「巉」之異體。
㈠ㄓㄢˇ
1.
高峻貌。《集韻.上聲.豏韻》:「嶄,高峻皃(貌)。」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北有雙山,夾道嶄然。」
2.突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
3.很、特別,表示程度。《海上花列傳》第五六回:「隨後大觀園武小生小柳兒來了,穿著單羅夾紗嶄新衣服。」
㈡ㄔㄢˊ
同「巉」。

=>「巉」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7 A01135-001 研訂說明
「嶃」為「嶄」之異體。音
ㄓㄢˇ➁ㄔㄢˊ。「嶄」字不見於《說文》,《四聲篇海.山部》云:「嶄,仕咸切。山石高峻貌。」《字彙.山部》云:「嶃,牀咸切,暫平聲,嶃岩,山尖銳貌。嶄,同上。」據反切今音ㄔㄢˊ,《國語辭典》則ㄔㄢˊ,ㄓㄢˇ二音。
《字彙.山部》云「嶄」同「嶃」,《正字通.山部》:「嶄,同嶃。」按:「嶄」、「嶃」二字同,皆為「從山斬聲」之形聲字。「嶄」上形下聲,「嶃」右形左聲,類此形聲易位之形聲字,漢字中每多見。今以「嶄」為正字,則「嶃」為其異體。

=>「巉」之異體。

「嶃」為「嶄」之異體。音
ㄓㄢˇ➁ㄔㄢˊ。
「嶄」字不見於《說文》,《四聲篇海.山部》云:「嶄,山石高峻貌。仕咸切。」《字彙.山部》云:「嶄同嶃,岩山尖銳貌。牀咸切。」據反切今音ㄔㄢˊ,《國語辭典》則ㄔㄢˊ,ㄓㄢ
ˇ二音。
《字彙.山部》云:「嶄,同嶃。」《正字通.山部》:「嶄,同嶃。」
「嶃」為「嶄」之異體。音
ㄓㄢˇ➁ㄔㄢˊ。
按:「嶄」、「嶃」二字同,皆為「從山斬聲」之形聲字。「嶄」上形下聲,「嶃」右形左聲,類此形聲易位之形聲字,漢字中每多見。今以「嶄」為正字,則「嶃」為其異體。

=>「巉」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8 A01242-010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六書正譌.去聲.霽祭韻》。
《彙音寶鑑.居下去聲》。
#「獘」另兼正字。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9 A01287-012 研訂說明 「后」為「後」之異體。……本典依據傳世經典與宋代以後俗文學借「后」為「後」之現象,以及大陸地區以「后」替代「後」之用字規範,確立「后」、「後」二字之異體關係,並依據我國教育部頒定之標準字體表,以「後」為正字,「后」為異體字。
#「后」另兼正字。
  新增內容 114年第二季
10 A01742 說文釋形 「斃」《說文》正篆作「獘」。
大徐本:
,頓仆也。从犬,敝聲。《春秋傳》曰:「與犬,犬獘。」,獘或从死。(毗祭切)
……
「斃」《說文》不錄。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11 A01755 正字釋義 ㄓㄢˇ
1.
車裂、砍頭,古刑罰之一。「斬立決」、「監斬」。《說文解字.車部》:「斬,截也。从車从斤。斬法:車裂也。」清.段玉裁.注:「此說从車之意,蓋古用車裂,後人乃法車裂之意而用鈇鉞,故字亦从車。斤者,鈇鉞之類也。」《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不告姦者腰斬,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汗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2.砍、殺。如:「披荊斬棘」、《荀子.王制》:「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誓眾詞〉:「今日之伐,須如雷霆之震,虎豹之擊,搴旗斬馘,掃孽除凶。」
3.斷絕。《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戰國策.秦策三》:「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
4.眼一睜一閉同「眨」。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一折:「巡指間春又秋,斬眼間晨又昏。」
ㄓㄢˇ
1.
車裂、砍頭,古刑罰之一。「斬立決」、「監斬」。《說文解字.車部》:「斬,截也。从車从斤。斬法:車裂也。」清.段玉裁.注:「此說从車之意,蓋古用車裂,後人乃法車裂之意而用鈇鉞,故字亦从車。斤者,鈇鉞之類也。」《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不告姦者腰斬,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汗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2.砍、殺。如:「披荊斬棘」、《荀子.王制》:「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誓眾詞〉:「今日之伐,須如雷霆之震,虎豹之擊,搴旗斬馘,掃孽除凶。」
3.斷絕。《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戰國策.秦策三》:「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
4.「斬衰」:古代五種喪服之一。以最粗之麻布製成,不縫邊緣,服制三年。凡是兒女為父母、媳婦為公婆、嫡長孫為祖父母及妻為夫,皆穿此服。《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免而以布。」《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嗣源乃服斬衰,於柩前即皇帝位,百官縞素。」
5.「斬新」:全新。唐.杜甫〈三絕句〉三首之一:「楸新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之六:「斬新一朵含風露,恰似西廂待月來。」也作「嶄新」。
6.眼一睜一閉,同「眨」。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一折:「巡指間春又秋,斬眼間晨又昏。」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12 A02557 說文釋形 ……
段注本:

,玟瑰,火齊珠。一曰石之美者。从王(玉),文聲。
,石之美者。从王(玉),民聲。(武巾切)
……
段注本:

,玟瑰,火齊珠。一曰石之美者。从王,文聲。
,石之美者。从王,民聲。(武巾切)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13 A02557-002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廣韻.平聲.真韻》。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14 A02557-009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玉部》。
《中華字海.王部》。
《重訂直音篇.卷一.玉部》。
#「琝」另兼正字。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15 A02558-001 關鍵文獻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玉部》。

▲「玟瑰」釋義為「赤色之美石」,「玟」為「玫」之異體。
#「玟」另兼正字。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玉部》。
#「玟」另兼正字。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16 A02784 正字釋義 ㄧˋ
1.偵探、伺察。《說文解字.部》:「睪,司視也。」清.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
2.姓。如南朝陳有睪文奏。
ㄍㄠ
1.雄性生殖器之一部分,為製造精子之處。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一四.淋病諸候》:「膀胱,津液之府,熱則津液內溢而流於睪。」《黃帝內經素問.卷二二.至真要大論》:「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唐.王冰.注:「睪,陰丸也。」
2.高。通「皋」。《列子.天瑞》:「望其壙,睪如也。」《孔子家語.卷八.辯樂解》:「孔子有所繆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
㈠ㄧˋ
1.偵探、伺察。《說文解字.幸部》:「睪,司視也。」
2.姓。如南朝陳有睪文奏。
㈡ㄍㄠ

1.高大。同「皋」。《列子.天瑞》:「望其壙,睪如也。」《孔子家語.卷八.辯樂解》:「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
2.「睪丸」:男人或雄性生殖器官之一部分,能製造精子,可分泌睪素酮。也稱為「精巢」、「外腎」。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17 A02784-006 異體音義 雄性生殖器之一部分,為製造精子之處。同「睪」。《康熙字典.目部》:「睾,又腎丸也。」   新增內容 114年第二季
18 A02829 正字釋義 ㄆㄥ
當擬聲詞:
模擬重物落地或物品撞擊時之巨大聲響。如:「他生氣的砰的一聲關上門。」《玉篇.石部》:「砰,大。」晉.潘岳〈西征賦〉:「砰揚桴以振塵,繣瓦解而冰泮。」《醒世恆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長安》:「我何不把這銀子料在水裡,也砰地響一聲?」
⑵模擬槍枝發射之聲響。如:「砰的一聲,子彈就被擊發了。」
ㄆㄥ
1.形容重物落地或物品撞擊時之巨大聲響。如:「他生氣的砰的一聲關上門。」《玉篇.石部》:「砰,大声(聲)。」晉.潘岳〈西征賦〉:「砰揚桴以振塵,繣瓦解而冰泮。」《醒世恆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長安》:「我何不把這銀子料在水裡,也砰地響一聲?」
2.形容槍枝發射之聲音。如:「靶場正進行射擊訓練,發出砰砰的聲響。」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19 A03203-004 字形取錄 𡔞 修訂字形 114年第二季
20 A03710 正字釋義 ㄅㄧㄠˇ
1.
外衣。《說文解字.衣部》:「表,上衣也。」《莊子.讓王》:「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明.袁宏道〈雨後遊六橋記〉:「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
2.加上外衣。《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禮記.玉藻》:「表裘不入公門。」
3.外層、外顯之一面。如:「表皮」、「外表」。《書經.堯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潘岳〈西征賦〉:「或從容傅會,望表知。」《宋史.卷二五二.楊承信傳》:「楊承信身長八尺,美儀表。」
4.一種親屬關係,指與父系姊妹、母系兄弟姊妹後代之關係。如:「表姊」、「表舅」、「表親」、「表嬸」、「表叔公」。唐.徐夤〈贈表弟黃校書輅〉詩:「詩產破身窮爲學儒,我家諸表愛詩書。」《舊唐書.卷一五.列傳.楊慎矜》:「慎矜與鉷父璡中外兄弟,鉷即表姪。」
5.面臨、瀕臨。晉.程本《子華子.卷下.晏子問黨》:「齊之為國也,表海而負嵎。」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一三.東南水利上》:「蘇州之利,北枕長江,東表溟海。」
6.頂端、頂顛。南朝齊.謝朓〈休沐重還道中〉詩:「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樂府詩集.卷四八.清商曲辭五.西曲歌中.采桑度》:「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
7.標識、標舉。《管子.君臣上》:「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荀子.大略》:「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續資治通鑑.卷一二.宋紀一三.宋高宗建炎三年》:「夜,以長竿引燈毯,表出之以為戲。」
8.旗幟。《國語.晉語五》:「車無退表,鼓無退聲。」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七.定海水操》:「舳艫相隔,呼吸難通,以表語目,以鼓語耳。」
9.傳達、宣布、敘述。如:「略表心意」、「閒話不表」。《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真正是沒頭的公事,表過不提。」
10.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之文書,如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表》:「古者獻言於君,皆稱上書。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陳請而已。後世因之,其用寖廣。」
11.上呈奏章陳請某事。《後漢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趙典》:「建和初,四府表薦,徵拜議郎。」《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
12.鑒察、明鑒。如:「惟天可表」。《董西廂》卷七:「負心的天地表!天地表!」《紅樓夢》第六八回:「不想二爺反以我為那等妒忌不堪的人,私自辦了,真真叫我有冤沒處訴。我的這個心惟有天地可表。」
13.顯揚、獎勵。《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於後世也。」
14.標準、模範。《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何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漢.班固〈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表兮。」
15.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之文件。如:「報表」、「課表」、「調查表」、「統計表」。
16.計時器或計量器。同「錶」。《史記.卷六四.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立軍,立表下漏待賈。」《紅樓夢》第一九回:「寶玉命取表來看時,果然針已指亥正。」
17.裝潢修補書畫。通「裱」。宋.王炎午〈贈晏裱背〉:「廬陵闤闠間裝理書畫者,署其門曰表背,往往裁飾其外之謂表,輔襯其裡之謂背。」《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我表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
18.姓。如明代有表貢。
=>「錶」之異體。
ㄅㄧㄠˇ
1.
外衣。《說文解字.衣部》:「表,上衣也。」《莊子.讓王》:「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明.袁宏道〈雨後遊六橋記〉:「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
2.加上外衣。《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禮記.玉藻》:「表裘不入公門。」
3.外層、外顯之一面。如:「江表」、「表皮」。《書經.堯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潘岳〈西征賦〉:「或從容傅會,望表知裏。」
4.親戚的一種稱呼,父親姊妹或母親兄弟姊妹所生的子女。如:「表兄」、「表嬸」。《晉書.卷四三.列傳.山濤》:「(山濤)與宣穆后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舊唐書.卷一五.列傳.楊慎矜》:「慎矜與鉷父璡中外兄弟,鉷即表姪。」
5.面臨、瀕臨。晉.程本《子華子.卷下.晏子問黨》:「齊之為國也,表海而負嵎。」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一三.東南水利上》:「蘇州之利,北枕長江,東表溟海。」
6.頂端、頂顛。南朝齊.謝朓〈休沐重還道中〉詩:「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樂府詩集.卷四八.清商曲辭五.西曲歌中.采桑度》:「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
7.標識、標舉。《管子.君臣上》:「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荀子.大略》:「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續資治通鑑.卷一二.宋紀一三.宋高宗建炎三年》:「夜,以長竿引燈毯,表出之以為戲。」
8.旗幟。《國語.晉語五》:「車無退表,鼓無退聲。」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七.定海水操》:「舳艫相隔,呼吸難通,以表語目,以鼓語耳。」
9.傳達、陳奏。《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後漢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趙典》:「建和初,四府表薦,徵拜議郎。」《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真正是沒頭的公事,表過不提。」
10.文體之一種,或指古時臣下上呈皇帝之奏章。如:「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晉.李密〈陳情表〉」。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表》:「古者獻言於君,皆稱上書。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陳請而已。後世因之,其用寖廣。」
11.鑒察、明鑒。如:「惟天可表」。《董西廂》卷七:「負心的天地表!天地表!」《紅樓夢》第六八回:「不想二爺反以我為那等妒忌不堪的人,私自辦了,真真叫我有冤沒處訴。我的這個心惟有天地可表。」
12.顯揚、獎勵。《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於後世也。」
13.標準、模範。《漢書.卷八六.何武王嘉師丹傳.何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漢.班固〈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表兮。」
14.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之文件。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報表」、「課表」、「統計表」、「調查表」。
15.計時器或計量器。同「錶」。《史記.卷六四.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立軍,立表下漏待賈。」《紅樓夢》第一九回:「寶玉命取表來看時,果然針已指亥正。」
16.裝潢修補書畫。通「裱」。宋.王炎午〈贈晏裱背〉:「廬陵闤闠間裝理書畫者,署其門曰表背,往往裁飾其外之謂表,輔襯其裡之謂背。」《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我表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
17.泛指行為不檢點之婦女,也多專指妓女。通「婊」。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二折:18.姓。如明代有表貢。
=>「錶」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1 A03781 正字釋義 ㄧㄢˊ
1.說、講。如:「苦不堪言」。《說文解字.言部》:「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宋.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2.談論。《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宋.蘇軾〈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之。」
3.陳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4.詢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眾曰:『若之何?』莫對。」
5.告訴、告知。《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陸賈》:「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6.話語。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7.字。如:「七言詩」。《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8.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孤憤》:「又將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
9.我,第一人稱代詞。《詩經.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漢.毛亨.傳:「言,我也。」
10.助詞,無義。置於句中或句首。《易經.繫辭上》:「德言盛,禮言恭。」《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11.姓。如春秋時有言偃。
12.二一四部首之一。
ㄧㄣˊ
「言言」:和悅恭敬貌。《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
ㄧㄢˊ
1.說、講。如:「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說文解字.言部》:「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2.談論。《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宋.蘇軾〈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之。」
3.陳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4.詢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眾曰:『若之何?』莫對。」
5.告訴、告知。《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陸賈》:「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6.話語。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7.字。如:「七言詩」。《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8.一句話稱為「一言」。如:「一言興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9.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孤憤》:「又將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
10.當語助詞:
置於句首。《詩經.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置於句中。《易經.繫辭上》:「德言盛,禮言恭。」《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11.姓。如春秋時有言偃。
12.二一四部首之一。
ㄧㄣˊ
「言言」:和悅恭敬貌。《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2 A04061 正字釋義 ㄔㄜ
1.具車廂、車輪之交通工具。《說文解字.車部》:「車,輿輪之總名。」後泛稱以輪運行之陸上交通工具。如:「汽車」、「自行車」。《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前車覆,後車誡。」《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東夷傳》:「有馬車、牛車、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以乳為酪。」《文明小史》第三回:「渡了黃河,搭上火車,不消幾日,已到京城。」
2.以輪軸運轉之機械。如:「風車」。宋.蘇軾〈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詩:「此身如線自縈繞,左旋右轉隨繅車。」宋.張耒〈旱謠〉:「田中水車聲相聞,努力踏車莫厭勤。」《紅樓夢》第一五回:「一面說,一面又至一間房前,只見炕上有個紡車。」
3.以水車將水引至高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六.樂》:「遂集客,車水竭池,窮池索之。數日,泥下丈餘得鐵一片,乃方響蕤賓鐵。」元.王禎《農書.卷一八.灌溉門》:「至如泉源頗高,水性趨下,則易引也。或在窪下,則當車水上槽,亦可遠達。」
4.以機械切削物品成圓形。明.徐光啟《新法算書.卷一四.測食略卷下》:「地形如球者,大都肖球之圓,非如工匠車鏇器物之渾圓,而毫無凹凸處也。」明.文震亨《長物志.卷六.腳凳》:「以木製滾凳,中分一鐺,内二空,中車圓木二根,兩頭留軸轉動,以腳踹軸,滾動往來。」
5.利用機器轉動加以縫紉。如:「車縫」、「車布邊」、「車鞋面」。
6.以車搬運。如:「請把這堆垃圾車走。」
7.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脣亡齒寒。」晉.杜預.注:「輔,頰輔之車,牙車。」唐.孔穎達.正義:「牙車,牙下骨之名。」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脣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8.量詞。計算以車載物之單位。如:「一車砂石」。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官事未易了〉詞:「五車書,千石飲,百篇才。」
9.姓。如漢代有車順。
10.二一四部首之一。
ㄐㄩ 
1.
象棋棋子之一。 如:「棄車保帥」、「將軍抽車」。
2.ㄔㄜ之或讀。
㈠(語音)ㄔㄜ
1.陸上依輪轉動而運行之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通稱為「車子」。《說文解字.車部》:「車,輿輪之總名。」《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寶馬香車清渭濱,紅桃碧柳禊堂春。」
2.以輪軸轉動之機械。如:「風車」、「水車」。宋.蘇軾〈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詩:「此身如線自縈繞,左旋右轉隨繅車。」《紅樓夢》第一五回:「一面說,一面又至一間房前,只見炕上有個紡車。」
3.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脣亡齒寒。」晉.杜預.注:「輔,頰輔之車,牙車。」唐.孔穎達.正義:「牙車,牙下骨之名。」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脣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4.利用機器轉動加以縫紉。如:「車布邊」、「車縫」、「車鞋面」。
5.以機械切削物品成圓形。如:「車圓」、「車碗」、「車玻璃」。
6.以水車將水引至高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七.樂》:「車水竭池,窮池索之。」
7.以車搬運。如:「請把這堆垃圾車走。」
8.量詞。計算以車載物之單位。如:「一車砂石」。《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9.姓。如漢代有車順。
10.二一四部首之一。
㈡ㄐㄩ,ㄔㄜ之讀音。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3 A04476 正字釋義 ㄒㄩ
……
ㄖㄨˊ
軟弱、柔弱。《戰國策.秦策二》:「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宋.鮑彪.注:「《集韻》需,音儒,韋柔滑貌。」元.吳師道.補:「需即懦。」
ㄒㄩ
……
ㄖㄨˊ
柔滑貌。《戰國策.秦策二》:「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4 A04476-004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獮韻》。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25 A04719 正字釋義 ㄩㄢ
1.鳥名。一種猛禽。嘴鉤曲,趾有鉤爪,強勁有力。雙眼銳利,翼大善飛。《說文解字》作「𪀝」。《說文解字.鳥部》:「𪀝,鷙鳥也。」宋.徐鉉.注:「今俗別作鳶。」《玉篇.鳥部》:「鳶,鴟類也。」《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宋.陸游〈除寶謨閣待制謝表〉:「風行雷動,號令靡隔於幽遐;魚躍鳶飛,人材不遺於疏賤。」俗稱「老鷹」。
2.指風箏。清.洪昇《長生殿》第四六齣:「誰知他做長風吹斷鳶,似晴曦散曉烟。」《聊齋志異.卷三.小二》:「出二紙鳶,與丁各跨其一,鳶肅肅展翼,似鶼鶼之鳥,比翼而飛。」
ㄩㄢ
[]動物名。鷲鷹目猛禽類。嘴鉤曲,趾有鉤爪,強勁有力。全身呈褐色,尾形似魚尾。眼睛非常銳利,翼大擅長飛翔。捕食魚類、青蛙、鳥類等。俗稱為「老鷹」。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6 B01232-001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二表》。
#「只」另兼正字。

=>「隻」之異體。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27 B02901 正字釋義 ㄍㄠ
1.木名。《字彙補.目部》:「睾,木名。」
2.同「睪」。
=>「睪」之異體。
=>「皋」之異體。
ㄧˋ
=>「睪」之異體。
ㄧˋ
看。同「睪」。《六書正譌.入聲.陌麥昔韻》:「睾,伺視也。」

=>「睪」之異體。
ㄍㄠ
1.雄性動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陰囊內,呈橢球形。《字彙補.目部》:「睾,又陰丸也。」《彙音寶鑑.高上平聲》:「睾,陰丸也。」同「睪」。
2.木名。《字彙補.目部》:「睾,木名。」
=>「睪」之異體。
=>「皋」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8 B03587 正字釋義 ㄖㄨㄢˇ
1. 前面漸漸地大於後面。《說文解字.大部》:「耎,稍前大也。」清.段玉裁.注:「稍者,出物有漸也;稍前大者,前較大於後也。」
……
ㄖㄨㄢˇ
1.
前面漸漸地大於後面。《說文解字.大部》:「耎,稍前大也。」清.段玉裁.注:「稍者,出物有漸也;稍前大者,前較大於後也。」
……
ㄒㄩ
作「
」形時,為「需」之異體。
ㄖㄨˊ
作「
」形時,為「需」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29 B04702-005 𬢶 字形取錄 𬢶 修訂字型編碼 114年第二季
30 B05146 正字釋義
1.地名。周朝的屬地,位於今河南省沁陽縣境內。《說文解字.邑部》:「郗,周邑也。在河內。」
2.姓。如漢代有郗慮。
ㄒㄧ
骨節間。《集韻.平聲.微韻》:「郗,骨節間。」

[]地名。周朝的屬地,位於今河南省沁陽縣境內。
姓。如漢代有郗慮。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31 C07454 正字釋義 ㄇㄧㄣˊ
石似玉。
同「珉」。《字彙.玉部》:「琝,石似王。」
=>「珉」之異體。
ㄇㄧㄣˊ
石似玉。見《字彙.玉部》。

=>「玟」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32 N00169 正字釋義 ㄨㄛˋ
𪘏」:
迫。《類篇.足部》:「𪘏,迫也。」
小貌。《類篇.足部》:「𪘏……一曰小貌。」
ㄨㄛˋ
「䠎
𪘏」:
1.迫也。見《集韻.入聲.覺韻》。亦作「齷齪」、「握齪」、「齷𪘏」。
2.小貌。《類篇.足部》:「䠎𪘏,迫也,一曰小貌。」
修訂內容 114年第二季
33 N00518 字形取錄 (新增正字)   新增正字 114年第二季
34 N00518 正字釋義 ㄇㄧㄣˊ
似玉之美石。《說文解字.玉部》
:「珉,石之美者。
  新增內容 114年第二季
35 N00518-001 字形取錄 〔關鍵文獻〕
《玉篇.王部》。
《廣韻.平聲.真韻》。
《類篇.王部》。

#「玟」另兼正字。
  新增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36 N00518-002 字形取錄 〔關鍵文獻〕
《龍龕手鏡.玉部》。
《重訂直音篇.玉部》。

#「琝」另兼正字。
  新增異體字 114年第二季

字號 字形 修訂欄位 修訂後內容 修訂前內容 修訂說明 修訂日期
1 A00334-001 研訂說明 ……蓋因「干」、「千」形近易混所致,如「舌」、「󴺣」二形相混即是一列例。《龍龕手鑑.刀部》、《玉篇.刀部》、《類篇.刀部》、《四聲篇海.刀部》等都作「刋」,然則,「刋」收為異體可也。《正字通.刀部》云:「毛氏曰:『從干戈之干。』,俗作刊刋非。」更可為證。 ……,蓋因「干」、「千」形近易混所致,如「舌」、「舌」二形相混即是一列。《龍龕手鑑.刀部》、《玉篇.刀部》、《類篇.刀部》、《四聲篇海.刀部》等都作「刋」,然則,「刋」收為異體可也。《正字通.刀部》云:「毛氏曰:『從干戈之干,俗作刊非。』」更可為證。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 A00496 正字釋義 ㄧˊ
1.喜悅。《說文解字.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史記.卷一三
.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2.我,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台,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滔滔襄郊,捽我嬰孺。」
3.何、什麼。表示疑問、感嘆之意。《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
4.姓。如明代有台元。
ㄊㄞ
地名用字。大陸地區有浙江省台州、天台山。
ㄊㄞˊ
=>「臺」之異體。
=>「颱」之異體。
=>「檯」之異體。
()ㄧˊ
1.喜悅。通「怡」。《說文解字.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2.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3.疑問代詞,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宋.王偊偁〈奠故節度使文〉:「魂且有知,察台深意。」
4.姓。如明代有台元。
()ㄊㄞ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天台縣在浙江省臨海縣北,因北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為仙霞嶺的東支,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而得名,形勢崇偉。多懸崖飛瀑等名勝,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

()ㄊㄞˊ
=>「臺」之異體。
=>「颱」之異體。
=>「檯」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 A00511 正字釋義 ㄏㄡˋ
1.君王。《說文解字.后部》:「后,繼體君也。」清.段玉裁.注:「《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許知為繼體君者,后之言後也。開刱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別矣。」《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諸侯。《書經.舜典》:「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漢.孔安國.傳:「還五瑞於諸侯。」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君王之嫡妻。如:「王后」、「皇后」。《廣韻.去聲.候韻》:「后,皇后也。」《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土神。如:「皇天后土」。《楚辭.屈原.九章.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漢.王逸.章句:「后,后土也。」
5.姓。如春秋齊有孔子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後」之異體。
ㄏㄡˋ
1.君王。《說文解字.后部》:「后,繼體君也。」清.段玉裁.注:「《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許知為繼體君者,后之言後也。開刱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別矣。」《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諸侯。《書經.舜典》:「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漢.孔安國.傳:「還五瑞於諸侯。」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君王之嫡妻。如:「王后」、「皇后」。《廣韻.去聲.候韻》:「后,皇后也。」《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土神。如:「皇天后土」。《楚辭.屈原.九章.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漢.王逸.章句:「后,后土也。」
5.時間上較晚,與「先」、「前」相對。通「後」。《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
6.姓。如春秋齊有孔子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後」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 A00614 正字釋義 ㈠ㄉㄧㄢˋ
「唸㕧」:呻吟。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唸,唸吚(㕧),呻也。《詩》曰:『民之方唸吚(㕧)。』」
㈡ㄋㄧㄢˋ

1.吟誦、讀。如:「唸經」、「唸臺詞」。《西遊記》第二回:「悟空謝了,即抽身,唸著訣,丟個連扯,縱起觔斗雲,徑回東勝。」清.王鵬運〈沁園春.詞汝來前〉詞:「唸百年歌哭,誰知我者?千秋沆瀣,若有人兮。」
2.攻讀、研習。如:「他一唸完大學,就開始工作了」、「若無心於課業,如何能把書唸好?」
3.反反覆覆或不停地說著。如:「媽媽一天到晚唸你,就是要你把握現在,以免未來後悔莫及。」
ㄉㄧㄢˋ
[]吟誦、誦讀。如:「唸書」、「唸經」、「唸咒」。文明小史.第二十八回:「我天天唸佛,又念救苦救難的高王觀世音經。」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5 A00614 說文釋形 ……
段注本:……,唸吚(㕧),呻也。从口,念聲。《詩》曰:「民之方唸吚(㕧)。」(都見切)
……
段注本:……,唸吚,呻也。从口,念聲。《詩》曰:「民之方唸吚。」(都見切)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6 A00614-001 𠿍 關鍵文獻 《玉篇.口部.……》。
此字音讀為ㄉㄧㄢˋ時,為「唸」之異體。
《玉篇.口部.……》。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7 A00614-002 󰲁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霰韻》。
▲此字音讀為ㄉㄧㄢˋ時,為「唸」之異體。
《集韻.去聲.霰韻》。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8 A01287-012 異體音義 時間上較晚,與「先」、「前」相對。同「後」。《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然后揚節而上浮,淩驚風,歷駭猋,乘虛無,與神俱。」 (無) 新增內容 114年第一季
9 A02288 正字釋義
1.含有水分、水分多。同「濕」。《說文解字.水部》:「溼,幽溼也。」漢.焦贛《焦氏易林.卷二.復之第二十四.夬卦》:「水沫沉浮,沮溼不居,為心疾憂。」宋.姜夔〈昔遊〉詩:「燎茅烘溼衣,客有見留者。」
2.沾水、沾潤。同「濕」。唐.耿湋〈客行贈人〉詩:「旅行雖別路,日暮各思歸。欲下今朝淚,知君亦溼衣。」宋.賀鑄〈魏城東〉詩:「短短宮牆見杏花,霏霏晩雨溼啼鴉。」
3.中醫六淫之一。因溼氣過大,阻滯氣之活動而致病。同「濕」。明.江灌《名醫類案.卷一○.囊癰》:「小便澀滯,寒熱作渴。法當清肝火,除溼毒。」
=>「濕」之異體。

1.含有水分、水分足。如:「潮溼」、「溼紙巾」。《說文解字.水部》:「溼,幽溼也。」《漢書.卷六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嚴助》:「南方暑溼,近夏癉熱。」宋.姜夔〈昔遊〉詩:「燎茅烘溼衣,客有見留者。」
2.沾水、沾潤。如:「淚溼衣襟」、「全身溼透」。唐.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露溼青皋,麥隴朝雊。」唐.岑參〈長門怨〉詩:「綠錢侵履跡,紅粉溼啼痕。」
3.中醫六淫之一。因溼氣過大,阻滯氣之活動而致病,流行於長夏。如:「溼毒」、「風溼」。
=>「濕」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0 A02288-002 研訂說明 「濕」為「溼」之異體。……按:依《說文》,「溼」為幽溼,「濕」為水名,本是二字,然以其同音,故經典多假「濕」為「溼」,通行既久,遂混而不別,字書乃列為異體,文獻有據,故可收。
#「濕」另兼正字。

「濕」為「溼」之異體。……按:依《說文》,「溼」為幽溼,「濕」為水名,本是二字,然以其同音,故經典多假「濕」為「溼」,通行既久,遂混而不別,字書乃列為異體,文獻有據,故可收。
#「濕」另兼正字。


「漯」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1 A02318-001 關鍵文獻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水部》。
《集韻.入聲.合韻》。
《漢語大字典.水部》。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12 A02990 正字釋義 ㄌㄧˋ
1.以竹皮或竹葉編成之帽,可擋雨遮陽。如:「斗笠」、「竹笠」。《說文解字.竹部》:「笠,簦無柄也。」《詩經.周頌.良耜》:「其笠伊糾,其鎛斯趙。」漢.毛亨.傳:「笠,所以禦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門閂。《廣雅.釋宮》:「笠,戶牡也。」
ㄌㄧˋ
1.以竹皮或竹葉編成之帽,可擋雨遮陽。如:「斗笠」、「竹笠」。《說文解字.竹部》:「笠,簦無柄也。」《詩經.周頌.良耜》:「其笠伊糾,其鎛斯趙。」漢.毛亨.傳:「笠,所以禦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門閂。《廣雅.釋宮》:「笠,戶牡也。」《管子.四時》:「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
3.方言。篾籠、牢籠。如:雞笠、鴨笠。梁啟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及其既入笠,從而招之,則永世不能以自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3 A03967-004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先韻.臤字》引〈校官碑〉。
《廣韻.平聲.先韻》。
《字辨.體辨四》。

#「臤」另兼正字。
《說文.臤部》。
《隸辨.平聲.先韻.臤字》引〈校官碑〉。

#「臤」另兼正字。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4 A04556 正字釋義 ㄊㄨㄟˊ
1.頭髮掉落,頭禿。《龍龕手鑑.頁部》:「頹,無髮也。」《南史.卷一八.臧質傳》:「長六尺七寸,出面露口,頹頂拳髮。」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詩:「瞻光惜頹髮,閱水悲徂年。」
2.落下、隕墜。用同「隤」。晉.潘岳〈寡婦賦〉:「四節流兮忽代序,歲云暮兮日西頹。」《新唐書.卷一三八.列傳.李嗣業》:「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
3.崩壞、倒塌。如:「頹垣斷壁」。《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宋書.卷九.後廢帝本紀》:「尚書省舍,日就傾頹;第宅府署,類多穿毀。」南朝宋.鮑照〈蕪城賦〉:「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
4.衰敗、敗壞。如:「扭轉頹勢」。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親小人,遠賢士,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宋.朱熹〈大學章句序〉:「教化陵夷,風俗頹敗。」
5.委靡不振。如:「頹廢」。《集韻.去聲.過韻》:「頹,委廢貌。」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詩:「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紅樓夢》第七六回:「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於淒清奇譎之語。」
6.衰老。唐.溫庭筠〈過孔北海墓二十韻〉:「激揚思壯志,流落歎頹齡。」唐.劉長卿〈酬張夏〉詩:「幾歲依窮海,頹年惜故陰。」
7.水向下流。《楚辭.劉向.九歎.憂苦》:「菀彼青青,泣如頹兮。」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聖水注》:「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
8.恭順、安詳。《禮記.檀弓上》:「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漢.鄭玄.注:「頹,順也。」宋.蘇軾〈保母楊氏墓志銘〉:「年三十,始隸蘇氏,頹然順善也。」
9.旋風,暴風。《龍龕手鑑.頁部》:「頹,暴風也。」《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頹。」漢.毛亨.傳:「頹,風之焚輪者也。」唐.孔穎達.疏:「李巡曰:『焚輪,暴風從上來降謂之頹。頹,下也。』」
ㄊㄨㄟˊ
1.旋風,暴風。《龍龕手鑑.頁部》:「頹,暴風也。」《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頹。」漢.毛亨.傳:「頹,風之焚輪者也。」唐.孔穎達.疏:「孫炎曰:『迴風從上下曰頹。』」《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焚輪謂之頹。」
2.崩潰、倒塌。如:「傾頹」。《宋書.卷九.後廢帝本紀》:「尚書省舍,日就傾頹;第宅府署,類多穿毀。」南朝宋.鮑照〈蕪城賦〉:「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
3.破敗貌。如:「頹垣斷壁」。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冢文》:「黃腸既毀,便房已頹,循題興念,撫俑增哀。」宋.王令〈卜居〉詩:「頹簷斷柱不相締,瓦墜散地梁架虛。」
4.落、墜。晉.潘岳〈寡婦賦〉:「四節流兮忽代序,歲云暮兮日西頹。」《新唐書.卷一三八.列傳.李嗣業》:「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
5.衰敗、敗壞。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親小人,遠賢士,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宋.朱熹〈大學章句序〉:「教化陵夷,風俗頹敗。」
6.委靡不振貌。如:「頹廢」、「頹喪」。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詩:「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紅樓夢》第七六回:「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於淒清奇譎之語。」
7.恭順、安詳。《禮記.檀弓上》:「敗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漢.鄭玄.注:「頹,順也。」《北史.卷八三.文苑列傳.庾信》:「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容止頹然,有過人者。」
=>「隤」之異體。
=>「穨」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5 A04556-001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頁部.頹字》引〈唐兗公頌〉。
《龍龕手鑑.頁部》。
《字彙.頁部》。

=>「穨」之異體。
《偏類碑別字.頁部.頹字》引〈唐兗公頌〉。
《龍龕手鑑.頁部》。
《字彙.頁部》。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6 A04556-006 字形取錄 〔關鍵文獻〕
《玉篇.禿部》。
《廣韻.平聲.灰韻》。

#「穨」另兼正字
(無) 新增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17 A04556-006 異體音義 1.落下、隕墜。同「頹」。南朝梁.陶弘景〈荅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晉.陸機〈思親賦〉:「迴飇肅以長赴,零雪紛其下穨。」
2.崩壞、倒塌。同「頹」。《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序》:「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穨敝,鞠為園蔬。」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注》:「黃巾之亂,殘毀穨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脩飾舊宇。」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事實》:「穨城百戰後,荒邑四鄰通。」
3.衰敗、敗壞。同「頹」。《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是時朝庭日亂,綱紀穨阤,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田疇傳》:「漢室衰穨,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遂使憲章弛廢,名教穨毀。」
4.委靡不振。同「頹」。《周禮.冬官.梓人》:「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清.孫詒讓.正義:「此頹爾,形容厭伏不振之貌。」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使榮進之心日穨,任實之情轉篤。」
5.水向下流。同「頹」。《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間。」南朝宋.裴駰.集解:「瓚曰:『下流曰穨。』」
6.暴風。同「頹」。《廣韻.平聲.灰韻》:「穨,暴風也。」《爾雅.釋天》:「焚輪謂之穨。」
(無) 新增內容 114年第一季
18 A04657 正字釋義 ㈠ㄍㄨˇ
1.
支撐人或動物身體之支架組織。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說文解字.骨部》:「骨,肉之覆也。」《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史記.卷二九.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2.承物之支架。如:「傘骨」、「鋼骨大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五.木部.櫚木》:「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紅樓夢》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將骨子跌折。」
3.人之氣概或作風。如:「傲骨」、「風骨」。唐.王維〈少年行〉詩四首之二:「敦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指文學作品之體幹與風格。唐.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金.王若虛《滹南集.卷四○.詩話》:「茆璞評劉夷叔長短句,謂以少陵之肉傅東坡之骨,亦猶是也。」
5.姓。如隋代有骨儀。
㈡ㄍㄨ

1.「骨朵兒」:北平、河北方言。指未開放之花朵。亦作「骨都兒」。
2.「骨碌」:滾轉貌。如:「只見他眼珠子骨碌骨碌的轉,不知在打什麼主意。」
㈠ㄍㄨˇ
1.
支撐身體人或動物身體之支架組織。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說文解字.骨部》:「肉之覆也。」《史記.卷二九.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2.承物架。如:「龍骨」、「鋼骨」、「傘骨」。《紅樓夢》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將骨子跌折。」
3.人之氣概或作風。如:「傲骨」、「風骨」。唐.王維〈少年行〉詩四首之二:「敦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指文學作品之體幹與風格。唐.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5.姓。如隋代有骨儀。
㈡ㄍㄨ
「骨朵兒」:北平、河北方言。指未開放之花朵。亦作「骨都兒」。
㈢ㄍㄨˊ

1.「骨頭」:
⑴骨。動物身體內部之支架。《儒林外史》第二回:「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
⑵比喻人之個性。如:「這人是個硬骨頭,折辱不得。」
⑶罵人品性或儀容不佳之語。如:「你這塊骨頭,又打什麼主意?」
⑷吳語。話裡暗喻有不滿、譏刺的意思。如:「他這話裡有骨頭,分明是暗說你笨嘛!」

2.「骨碌」:滾轉的樣子。如:「只見他眼珠子骨碌骨碌的轉,不知在打什麼主意。」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19 A04712 正字釋義 ㄌㄧㄣˊ
1.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之角質或骨質之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之作用。如:「魚鱗」、「蛇鱗」。《說文解字.魚部》:「𩼩(鱗),魚甲也。」《楚辭.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2.魚類之總稱。《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南朝梁.陶弘景〈荅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
3.鱗狀。如:「鱗莖」、「魚鱗癬」。《周禮.地官.大司徒》:「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淵鑑類函.卷三六.地部十四.海五》:「鱗彙萬殊,甲產無方。」
4.姓。如春秋宋有鱗朱。《通志.卷二八.氏族略四》:「鱗氏,《左傳》宋大夫鱗矔、鱗朱。」
ㄌㄧㄣˊ
1.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之角質或骨質之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之作用。如:「魚鱗」、「蛇鱗」。《說文解字.魚部》:「𩼩(鱗),魚甲也。」《楚辭.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2.魚類之總稱。《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南朝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
3.鱗狀。如:「鱗莖」、「魚鱗癬」。《周禮.地官.大司徒》:「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淵鑑類函.卷三六.地部十四.海五》:「鱗彙萬殊,甲產無方。」
4.姓。如春秋宋有鱗朱。《通志.卷二八.氏族略四》:「鱗氏,《左傳》宋大夫鱗矔、鱗朱。」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0 A04803 正字釋義 ㄔㄨㄛˋ
1.謹慎、小心。《廣韻.入聲.屋韻》:「𪘏(齪),廉謹。」《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舊唐書.卷一一一.列傳.暢璀》:「璀廓落有口才,好談王霸之略,居職責成屬吏,齪齪無過而已。」
2.「齷齪」:
⑴拘於瑣碎,限於狹隘。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唐.王勃〈秋日遊蓮池序〉:「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
⑵不乾淨。宋.陸游〈六月二十五日曉出郊〉詩:「短衣射虎性所樂,不耐齷齪垂車幨。」《文明小史》第一○回:「我這棧房裡齷齪得很,而且是個小地方,不是你大人可以常來的。」
⑶牙齒排列細密。《廣韻.入聲.覺韻》:「齷,齷齪,齒相近。」《正字通.齒部》:「齷,《六書故》:『齷齪,齒細密也。』」
ㄔㄨㄛˋ
1.謹慎、小心。《廣韻.入聲.屋韻》:「齪,廉謹皃(貌)。」《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舊唐書.卷一一一.列傳.暢璀》:「璀廓落有口才,好談王霸之略,居職責成屬吏,齪齪無過而已。」
2.「齷齪」:
⑴拘於瑣碎,限於狹隘。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唐.王勃〈秋日遊蓮池序〉:「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
⑵不乾淨。宋.陸游〈六月二十五日曉出郊〉詩:「短衣射虎性所樂,不耐齷齪垂車幨。」《文明小史》第一○回:「我這棧房裡齷齪得很,而且是個小地方,不是你大人可以常來的。」
⑶牙齒排列細密。《廣韻.入聲.覺韻》:「齷,齷齪,齒相近。」《正字通.齒部》:「齷,《六書故》:『齷齪,齒細密也。』」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1 B00275 正字釋義 ㈠ㄧㄤˇ
1.
仰仗、仰慕。同「仰」。《說文解字.匕部》:「卬,望。欲有所庶及也。……《詩》曰:『高山卬止』。」《荀子.議兵》:「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2.仰望、抬頭看。同「仰」。《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雲如何裡?」《楚辭.宋玉.九辯》:「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3.向上。同「仰」。《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兵,凶器也;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㈡ㄤˊ

1.我,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我也。」宋.邢昺.疏:「卬者,郭云:『卬,猶姎也,語之轉耳。』《說文》云:『女人稱我曰姎。』由其語轉,故曰卬。」《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漢.毛亨.傳:「卬,我也。」
2.抬起、揚起。通「昂」。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唐.柳宗元〈蝜蝂傳〉:「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3.振奮、激昂。通「昂」。《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唐.李善.注:「自卬,激厲也。」
4.價格高。通「昂」。《廣韻.平聲.唐韻》:「卬,高也。」《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萬物卬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
5.古地名。《字彙補.卩部》:「卬,《四海圖》:『交、廣有卬州,其處極熱。』」《文選.張衡.思玄賦》:「愁欝欝(鬱鬱)以慕遠兮,越卬州而遊遨。」唐.李善.注:「卬州,正南州名也。」
6.姓。《廣韻.平聲.唐韻》:「卬,姓,漢有御史大夫卬祗。」
㈢ㄇㄠ
ˇ
=>
「卯」之異體。
㈠ㄧㄤˇ
1.
仰仗、仰慕。同「仰」。《說文解字.匕部》:「卬,望。欲有所庶及也。……《詩》曰:『高山卬止』。」《荀子.議兵》:「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2.仰望、抬頭看。同「仰」。《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雲如何裡?」《楚辭.宋玉.九辯》:「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
3.向上。同「仰」。《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兵,凶器也;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㈡ㄤˊ

1.我,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宋.邢昺.疏:「卬者,郭云:『卬,猶姎也,語之轉耳。』《說文》云:『女人稱我曰姎。』由其語轉,故曰卬。」《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漢.毛亨.傳:「卬,我也。」
2.抬起、揚起。通「昂」。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唐.柳宗元〈蝜蝂傳〉:「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3.振奮、激昂。通「昂」。《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唐.李善.注:「自卬,激厲也。」
4.價格高。通「昂」。《廣韻.平聲.唐韻》:「卬,高也。」《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萬物卬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
5.古地名。《字彙補.卩部》:「卬,《四海圖》:『交、廣有卬州,其處極熱。』」《文選.張衡.思玄賦》:「愁欝欝(鬱鬱)以慕遠兮,越卬州而遊遨。」唐.李善.注:「卬州,正南州名也。」
6.姓。《廣韻.平聲.唐韻》:「卬,姓,漢有御史大夫卬祗。」
㈢ㄇㄠ
ˇ
=>
「卯」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2 B00324 正字釋義
1.「喔咿」:強笑。《玉篇.口部》:「咿,強笑也。」《楚辭.屈原.卜居》:「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2.擬聲用字,如「咿咿」、「咿喔」、「咿啞」等。唐.劉禹錫〈秋聲賦〉:「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宋.晁補之〈富春行贈范振詩〉:「鼓聲鼕鼕櫓咿喔,爭湊富春城下泊。」宋.蘇軾〈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前韻〉詩:「大兒踉蹡越門限,小兒咿啞語繡帳。」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辭官辭婚不准》:「三唱天雞,咿咿喔喔。

1.「唸咿」:擬聲詞。形容呻吟聲。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吚,唸吚也。」清.段玉裁.注:「〈釋訓〉:『殿屎,呻也。』《毛傳》:『殿屎,呻吟也。』陸氏《詩》、《爾雅》音義皆云:『殿屎,《說文》作唸吚。』」或作「唸吚」。
2.「咿咿」:
⑴擬聲詞。形容禽畜蟲鳥之鳴叫聲。唐.劉禹錫〈秋聲賦〉:「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宋.晁補之〈荳葉黃〉詩:「豕母從豚兒,豕啼豚咿咿。」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辭官辭婚不准》:「三唱天雞,咿咿喔喔。」
⑵景象淒涼貌。唐.陸龜蒙〈奉和襲美太湖詩.明月灣〉:「清光悄不動,萬象寒咿咿。」

3.「咿喔」:
⑴擬聲詞。形容禽鳥鳴聲。唐.儲光羲〈射雉詞〉:「遙聞咿喔聲,時見雙飛起。」
⑵擬聲詞。形容嬉笑聲。唐.韓愈、孟郊〈納涼聯句〉:「儒庠恣游息,聖籍飽商搉。危行無低徊,正言免咿喔。」
⑶擬聲詞。形容搖櫓聲。宋.晁補之〈富春行贈范振詩〉:「鼓聲鼕鼕櫓咿喔,爭湊富春城下泊。」

4.「咿啞」:
⑴擬聲詞。形容小兒學語或低語聲。宋.蘇軾〈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前韻〉詩:「大兒踉蹡越門限,小兒咿啞語繡帳。」
⑵擬聲詞。形容含糊不清之低吟聲。《隋唐演義》第八九回:「那時楊妃從睡夢中驚悸而寤,口裡猶作咿啞之聲。」
⑶擬聲詞。形容物體滾動或搖動聲。唐.韓偓〈南浦〉詩:「應是石城艇子來,兩槳咿啞過花塢。」

5.「喔咿嚅唲」:強笑獻媚貌。《楚辭.屈原.卜居》:「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亦作「喔咿」。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3 B00324 說文釋形 「咿」《說文》不錄。 「咿」《說文》大徐本作「」,段注本作「吚」。
……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4 B02316 正字釋義 ㈠ㄊㄚˋ
水名。《說文解字.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㈡ㄕ
1.含有水分、水分多。同「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晉.傅玄〈馬鈞傳〉:「又患發石車,敵人于樓邊懸濕牛皮,中之則墮,石不能連屬而至。」
2.沾水、沾潤。同「溼」。宋.蘇軾〈冬至日獨遊吉祥寺〉詩:「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淚濕衣襟,斑斑成血。」
3.中醫六淫之一。因濕氣過大,阻滯氣之活動而致病。同「溼」。漢.張機《金匱要略.卷一.痓濕暍病脈證.大承氣湯》:「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西遊記》第七七回:「我有些兒寒濕氣的病,要他騰騰。」
=>「溼」之異體。
㈢ㄒㄧˊ
=>「隰」之異體。
㈠ㄕ
同「溼」。

=>「溼」之異體。
㈡ㄒㄧˊ

[]低溼的地方。通「隰」。集韻.入聲.緝韻:「隰,說文:『坂下溼也。』或作濕。」
㈢ㄊㄚˋ
「漯」之異體。
㈣ㄌㄨㄛˋ
「漯」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5 B03127-003 部首筆畫 -7-16 -11-16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6 B03127-003 關鍵文獻 《正字通.禾部》。
=>「頹」之異體。
《正字通.禾部》。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7 B03127-005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段注本《說文.禿部》。
《字彙.禾部》。

#「頹」另兼正字。
=>「隤」之異體。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28 B04218 正字釋義 ㄈㄨˊ
「青蚨」:
⑴一種昆蟲。形似蟬而稍大,可食用。取其子,母必飛至。段注本《說文解字.虫部》:「蚨,青蚨,水蟲。可還錢。」
⑵錢之別稱。傳說以母青蚨或子青蚨之血塗錢,則支出之錢可再入返。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三。後遂借以稱錢。《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三○三首之一五二》:「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倘有四方明醫,善能治療者,奉謝青蚨十萬。」
ㄈㄨˊ
1.「青蚨」:
⑴一種昆蟲。形似蟬而稍大,可食用。取其子,母必飛至。段注本《說文解字.虫部》:「蚨,青蚨,水蟲。可還錢。」
⑵錢的別稱。傳說以母青蚨或子青蚨之血塗錢,則支出之錢可再入返,遂借以稱錢。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三。《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三○三首之一五二》:「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倘有四方明醫,善能治療者,奉謝青蚨十萬。」
2.「蚨蝶」:昆蟲綱鱗翅目。頭上有對複眼,複眼間細長之觸角司感覺。頭下方口器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著生三對步行腳,兩對翅膀。種類繁多,約有九萬種,分布世界各地。或作「蚨蝶」、「胡蝶」。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29 B05557 正字釋義 ㈠ㄊㄨㄟˊ
1.崩墜、墜落、落下。《說文解字.𨸏部》:「隤,下隊也。」東周戰國.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隤。」三國魏.阮籍〈詠懷詩〉詩一七首之一四:「灼灼西隤日,餘光照我衣。」《太平廣記.卷四○○.李員》:「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2.敗壞。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李廣》:「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
3.降臨。《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隤祉。」唐.顏師古.注:「隤,降也。」唐.韋元旦〈游神泉詩序〉:「時則垂拱元夏,隤祥應運,非醴泉歟?」
4.疝氣。漢.劉熙《釋名.釋疾病》:「陰腫曰隤,……又曰疝。」
㈡ㄉㄨㄟ
「㢈」之異體。
㈠ㄊㄨㄟˊ
[]❶崩墜、墜落。文選.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隤。」太平廣記.卷四○○.李員:「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敗壞。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降臨。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隤址。」顏師古.注:「隤,降也。」唐.韋元旦.游神泉詩序:「垂拱元夏,隤祥應運,非醴泉歟?」
[]疝氣。漢.劉熙.釋名.釋疾病:「陰腫曰隤,氣下隤也。」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別論:「三陽別論,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隤疝。」
=>「㢈」之異體。
㈡ㄉㄨㄟ
「㢈」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0 B05557-011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關鍵文獻〕
《玉篇.阜部.隤字》。
《集韻.平聲.灰韻》。

#「頹」另兼正字
=>「穨」之異體。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31 B05560-013 字形取錄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緝韻》。
《類篇.水部》。

=>「溼」之異體。
#「濕」另兼正字。
(無) 新增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32 B06064 正字釋義 ㈠ㄧㄢˋ
一種小型鳥。《說文解字.鳥部》:「鴳,雇也。」《國語.晉語八》:「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三國吳.韋昭.注:「鴳,雇,小鳥。」《楚辭.王逸.九思.疾世》:「鴳雀列兮譁讙,鴝鵒鳴兮聒余。」
㈡ㄢ
鳥聲。《集韻.平聲.寒韻》:「鴳,鳥聲。」
㈢ㄜˋ
獸名。《字彙補.鳥部》:「鴳,又獸名。《山海經》幽頞獸,王崇慶釋義作幽鴳。又《古音餘》亦作鴳。」《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鴳,其鳴自呼。」晉.郭璞.注:「鴳,音遏。」
ㄧㄢˋ
[]一種小型的鳥。國語.晉語八:「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韋昭.注:「鴳,雇,小鳥。」亦作「鷃」。
=>「鷃」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3 B06064-002 關鍵文獻 《廣韻.去聲.諫韻》。
#「鷃」另兼正字。
《廣韻.去聲.諫韻》。
《字彙.鳥部》。
#「鷃」另兼正字。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4 B06064-002 研訂說明 「鷃」為「鴳」之異體。《說文解字.鳥部》:「鴳,雇也,從鳥,安聲。」《廣韻.去聲.諫韻》:「鴳,……,上同。」《字彙.鳥部》:「鴳同鷃。」今據《廣韻》與《字彙》定為鴳之異體。 「鷃」為「鴳」之異體。《說文解字.鳥部》:「鴳,雇也,從鳥,安聲。」《廣韻.去聲.諫韻》:「鴳,……鴳,上同。」《字彙.鳥部》:「鴳同鷃。」今據《廣韻》與《字彙》定為鴳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5 B06074 正字釋義 ㈠ㄒㄧㄡ
古人用於稱貓頭鷹一類之禽鳥。《說文解字》正篆作「舊」。《說文解字.隹部》:「舊,鴟舊,舊留也。鵂,舊或从鳥,休聲。」《莊子.秋水》:「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隋書
·五行志下》:「開皇初,梁主蕭琮新起後,有鵂鳥集其帳隅。」清.陳夢雷〈海門行〉:「太陰壓城營頭流,殘角無聲聽泣鵂。」
㈡ㄐㄧㄡˋ,ㄒㄧㄡ之或讀。
ㄒㄧㄡ
見「鵂鶹」。
※鵂鶹:
動物名。貓頭鷹的別名。鳥綱鴟鴞目。眼睛大而圓,肉食性,晝伏夜出,有強有力的嘴和爪,吃鼠、麻雀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亦稱為「角鴟」、「掩騞」、「鵂鶹」、「鴟鵂」。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6 B06074-004 字形取錄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尤韻》。
#「舊」另兼正字。
(無) 新增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37 B06147 正字釋義 ㄧㄢˋ
一種鵪鶉類小鳥。《集韻.去聲.諫韻》:「鷃,鴽屬。」《禮記.內則》:「雉兔鶉鷃」句下漢.鄭玄.注:「又以鷃為鴽也。」
=>「鴳」之異體
ㄧㄢˋ
體形小之鳥。《龍龕手鑑.鳥部》:「鷃,鷃雀也。」東周戰國.宋玉〈對楚王問〉:「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宋.辛棄疾〈漢宮春.達則青雲〉詞:「逍遙小大自適,鵬鷃何殊!」

=>「鴳」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38 B06147-002 C17604  字形取錄 C17604 修訂字形 114年第一季
39 B06147-002 C17604  關鍵文獻 《類篇.鳥部》。
#「C17604
」另兼正字。
《類篇.鳥部》。
#「䳛」另兼正字。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0 B06147-003 字形取錄 (刪除異體字) 《廣韻.去聲.諫韻》。
《字彙.鳥部》。
#「鴳」另兼正字。
刪除異體字 114年第一季
41 C01004 正字釋義 ㄒㄧ
「唸㕧」:呻吟。《說文解字.口部》:「㕧,唸㕧,呻也。」
ㄒㄧ
呻也。見《龍龕手鑑.口部》:「㕧,呻也。」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2 C01004 說文釋形 ……
段注本:……,唸吚(㕧)也。从口,伊省聲。(馨伊切)
……
段注本:
……,唸吚也。从口,伊省聲。(馨伊切)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3 C02260 正字釋義 ㈠ㄖㄨㄥˊ
女子人名用字。《集韻.平聲.鍾韻》:「嫆,女字。」
㈡ㄩㄥˊ,ㄖㄨㄥˊ之或讀。
ㄩㄥˊ
女子人名用字。見《集韻.平聲.鍾韻》。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4 C03309 正字釋義 ㈠ㄊㄨㄟˊ
屋從上傾下。
《說文解字.广部》:「㢈,屋从上傾下也。」
㈡ㄉㄨㄟ
1.ㄊㄨㄟˊ之或讀。
=>2.「堆」之異體。
㈠ㄊㄨㄟˊ
屋從上傾下。見《說文解字.广部》。
㈡ㄉㄨㄟ,ㄊㄨㄟˊ之又音。

=>「堆」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5 C04975 𦚹 正字釋義 ㄍㄥˋ
月出。
《康熙字典.月部》:「𣎄,《篇海》居鄧切。音亙。月出也。亦作𦚹。」
=>「亙」之異體。
ㄍㄥˋ
月出。亦作「
𣎄」。見《康熙字典.月部》。
=>「亙」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6 C05697 𣣈 正字釋義 ㄉㄧㄢˋ
呻吟。《龍龕手鑑.欠部》:「𣣈,呻也。」
ㄉㄧㄢˋ
1.呻吟。同「唸」。見《龍龕手鑑.欠部》:「𣣈,呻也。」
2.塞。見《龍龕手鑑.欠部》:「𣣈,塞也。」
=>「唸」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7 C11179 正字釋義 ㈠ㄑㄧㄢ
堅固。《說文解字.臤部》:「臤,堅也。」清.段玉裁.注:「謂握之固也。」

㈡ㄒㄧㄢˊ
=>「賢」之異體。
㈠ㄑㄧㄢ
堅固。《說文解字.臤部》:「臤,堅也。」清.段玉裁.注:「謂握之固也。」
㈡ㄒㄧㄢˊ
同「賢」。《說文解字.臤部》:「臤,古文以賢字。」

=>「賢」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8 C16358 𩘺 正字釋義 ㄊㄨㄟˊ
風貌
。《玉篇.風部》:「𩘺,風貌。」
ㄊㄨㄟˊ
1.風貌。見《玉篇.風部》。
2.暴風。同「穨」。見《正字通.風部》。
=>「穨」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49 C17604 C17604  字形取錄 C17604 修訂字形 114年第一季
50 C17604 C17604 說文釋形 C17604」《說文》不錄。 「䳛」《說文》不錄。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51 C17604 C17604  正字釋義 ㄧㄢˋ
一種鵪鶉類小鳥。同「鷃」。《集韻.去聲.霰韻:「C17604,鶉屬。」
=>「鷃」之異體。
ㄧㄢˋ
鳥名。同「鷃」。見《集韻.去聲.諫韻》。

=>「鷃」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52 N00478 𪘏 正字釋義 ㄔㄨㄛˋ
1.「䠎𪘏」:
⑴迫。
《類篇.足部》:「䠎,䠎𪘏,迫也。」
⑵小貌。《類篇.足部》:「䠎,䠎𪘏……一曰小貌。」
2.「齷𪘏」:齒相近。《四聲篇海.齒部》:「𪘏,齒相近聲。又齷𪘏也。」
=>「齪」之異體。
ㄔㄨㄛˋ
1.「䠎逧」:
⑴迫也。見《集韻.入聲.覺韻》。亦作「齷齪」、「握齪」、「齷逧」。
⑵小貌。《類篇.足部》:「䠎逧,迫也,一曰小貌。」

2.「齷逧」:相近也。見《四聲篇海.齒部》。亦作「齷齪」、「握齪」、「䠎逧」。
=>「齪」之異體。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53 A03401 正字釋義 ㈠ㄐㄧㄡˋ
1.鳥名。同「鵂」。《說文解字.雈部》:「舊,鴟舊,舊留也。鵂,舊或从鳥,休聲。
2.古老、從前。與「新」相對。《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唐.杜牧〈旅宿〉詩:「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3.久,歷時長。《漢書.卷七一.雋疏于薛平彭傳.雋不疑》:「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唐.顏師古.注:「舊,久也。」
4.老交情、老朋友。《三國志.卷三八.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許靖》:「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靖有舊,故往保焉。」唐.張說〈謝問表〉:「臣聞漢主眷驂乘之臣,魏君憶同遊之客。誠以故舊不棄,而光陰易往。今之聖情,實過於昔。」《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舉人念舊,拿了幾兩銀子,交與胡屠戶。」
5.故有之事物或規範。《宋史.卷三一九.列傳.歐陽脩》:「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紅樓夢》第五五回:「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遺笑於人,便想偷空調養,恨不得一時復舊如常。」
6.年高有才德之人。《北史.卷一五.魏諸宗室列傳.武衞將軍謂》:「孝文、文明太后重年敬舊,存問周渥。」宋.蘇軾〈次天字韻答岑巖起〉詩:「莫歎郎潛生白髮,聖朝求舊鄙鳶肩。」《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斷腸。」
7.姓。如漢代有舊疆。
=>「鵂」之異體。
ㄐㄧㄡˋ
1.鳥名。《說文解字.雈部》:「舊,鴟舊,舊留也。」
2.古老、從前。與「新」相對。如:「舊日」、「舊習慣」。《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唐.杜牧〈旅宿〉詩:「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3.久,歷時長。《漢書.卷七一.雋疏于薛平彭傳.雋不疑》:「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唐.顏師古.注:「舊,久也。」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竹骨扇以木為柄,舊矣;忽變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徹頭』,皆服妖也。」
4.老交情、老朋友。如:「親朋故舊」。《三國志.卷三八.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許靖》:「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靖有舊,故往保焉。」《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舉人念舊,拿了幾兩銀子,交與胡屠戶,託他仍舊到集上庵裡,請平日相與的和尚做攬頭。」
5.故有之事物或規範。如:「因循守舊」。《宋史.卷三一九.列傳.歐陽脩》:「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紅樓夢》第五五回:「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遺笑於人,便想偷空調養,恨不得一時復舊如常。」
6.年高有才德之老臣。宋.蘇軾〈送穆越州〉詩:「四朝耆舊冰霜後,兩郡風流水石間。」《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斷腸。」
7.姓。如漢代有舊疆。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54 B03127 正字釋義 ㄊㄨㄟˊ
頭髮掉落,頭禿。《說文解字.禿部》:「穨,禿貌。」清.徐灝.箋:「禿者,髮落。」
=>「頹」之異體。
ㄊㄨㄟˊ
1.頭髮掉落,頭禿。《說文解字.禿部》:「穨,禿貌。」清.徐灝.箋:「禿者,髮落。」
2.衰微,頹廢。《周禮.冬官.梓人》:「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清.孫詒讓.正義:「此頹爾,形容厭伏不振之貌。」《後漢書.卷三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趙咨》:「至於戰國,漸至穨陵。」唐.李賢.注:「穨陵,謂穨癈陵遲。」
3.暴風。《廣韻.平聲.灰韻》:「穨,暴風也。」
4.消退,墜落。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禿部》:「穨,引申之義為穨落。」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使榮進之心日穨,任實之情轉篤。」
5.水向下流。《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水穨以絕商顏。」南朝宋.裴駰.集解:「瓚曰:『下流曰穨。』」
6.衰老。晉.陸機〈愍思賦〉:「傷穨年之莫纂,覽萬物以澄念。」晉.陶淵明《靖節先生集.卷二.九日閑居》:「酒能祛百慮,菊解制穨齡。」
7.倒塌。《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序》:「學合穨敝,鞠為園蔬,牧兒蕘豎,至於薪刈其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事實》:「穨城百戰後,荒邑四鄰通。」
修訂內容 114年第一季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