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內容修訂表
114年第一季內容修訂表
序 | 字號 | 字形 | 修訂欄位 | 修訂後內容 | 修訂前內容 | 修訂說明 |
1 | A00334-001 | 刋 | 研訂說明 | ……蓋因「干」、「千」形近易混所致,如「舌」、「」二形相混即是一列例。《龍龕手鑑.刀部》、《玉篇.刀部》、《類篇.刀部》、《四聲篇海.刀部》等都作「刋」,然則,「刋」收為異體可也。《正字通.刀部》云:「毛氏曰:『從干戈之干。』,俗作刊刋非。」更可為證。 | ……,蓋因「干」、「千」形近易混所致,如「舌」、「舌」二形相混即是一列。《龍龕手鑑.刀部》、《玉篇.刀部》、《類篇.刀部》、《四聲篇海.刀部》等都作「刋」,然則,「刋」收為異體可也。《正字通.刀部》云:「毛氏曰:『從干戈之干,俗作刊非。』」更可為證。 | 修訂內容 |
2 | A00496 | 台 | 正字釋義 | ㈠ㄧˊ 1.喜悅。《說文解字.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2.我,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台,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滔滔襄郊,捽我嬰孺。」 3.何、什麼。表示疑問、感嘆之意。《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 4.姓。如明代有台元。 ㈡ㄊㄞ 地名用字。大陸地區有浙江省台州、天台山。 ㈢ㄊㄞˊ =>「臺」之異體。 =>「颱」之異體。 =>「檯」之異體。 |
(一)ㄧˊ 1.喜悅。通「怡」。《說文解字.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2.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3.疑問代詞,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宋.王偊偁〈奠故節度使文〉:「魂且有知,察台深意。」 4.姓。如明代有台元。 (二)ㄊㄞ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天台縣在浙江省臨海縣北,因北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為仙霞嶺的東支,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而得名,形勢崇偉。多懸崖飛瀑等名勝,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 (三)ㄊㄞˊ =>「臺」之異體。 =>「颱」之異體。 =>「檯」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3 | A00511 | 后 | 正字釋義 | ㄏㄡˋ 1.君王。《說文解字.后部》:「后,繼體君也。」清.段玉裁.注:「《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許知為繼體君者,后之言後也。開刱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別矣。」《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諸侯。《書經.舜典》:「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漢.孔安國.傳:「還五瑞於諸侯。」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君王之嫡妻。如:「王后」、「皇后」。《廣韻.去聲.候韻》:「后,皇后也。」《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土神。如:「皇天后土」。《楚辭.屈原.九章.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漢.王逸.章句:「后,后土也。」 5.姓。如春秋齊有孔子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後」之異體。 |
ㄏㄡˋ 1.君王。《說文解字.后部》:「后,繼體君也。」清.段玉裁.注:「《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許知為繼體君者,后之言後也。開刱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別矣。」《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諸侯。《書經.舜典》:「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漢.孔安國.傳:「還五瑞於諸侯。」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君王之嫡妻。如:「王后」、「皇后」。《廣韻.去聲.候韻》:「后,皇后也。」《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土神。如:「皇天后土」。《楚辭.屈原.九章.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漢.王逸.章句:「后,后土也。」 5.時間上較晚,與「先」、「前」相對。通「後」。《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 6.姓。如春秋齊有孔子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後」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4 | A00614 | 唸 | 正字釋義 | ㈠ㄉㄧㄢˋ 「唸㕧」:呻吟。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唸,唸吚(㕧),呻也。《詩》曰:『民之方唸吚(㕧)。』」 ㈡ㄋㄧㄢˋ 1.吟誦、讀。如:「唸經」、「唸臺詞」。《西遊記》第二回:「悟空謝了,即抽身,唸著訣,丟個連扯,縱起觔斗雲,徑回東勝。」清.王鵬運〈沁園春.詞汝來前〉詞:「唸百年歌哭,誰知我者?千秋沆瀣,若有人兮。」 2.攻讀、研習。如:「他一唸完大學,就開始工作了」、「若無心於課業,如何能把書唸好?」 3.反反覆覆或不停地說著。如:「媽媽一天到晚唸你,就是要你把握現在,以免未來後悔莫及。」 |
ㄉㄧㄢˋ [動]吟誦、誦讀。如:「唸書」、「唸經」、「唸咒」。文明小史.第二十八回:「我天天唸佛,又念救苦救難的高王觀世音經。」 |
修訂內容 |
5 | A00614 | 唸 | 說文釋形 | …… 段注本:……,唸吚(㕧),呻也。从口,念聲。《詩》曰:「民之方唸吚(㕧)。」(都見切) |
…… 段注本:……,唸吚,呻也。从口,念聲。《詩》曰:「民之方唸吚。」(都見切) |
修訂內容 |
6 | A00614-001 | 𠿍 | 關鍵文獻 | 《玉篇.口部.……》。 ▲此字音讀為ㄉㄧㄢˋ時,為「唸」之異體。 |
《玉篇.口部.……》。 | 修訂內容 |
7 | A00614-002 | | 關鍵文獻 | 《集韻.去聲.霰韻》。 ▲此字音讀為ㄉㄧㄢˋ時,為「唸」之異體。 |
《集韻.去聲.霰韻》。 | 修訂內容 |
8 | A01287-012 | 后 | 異體音義 | 時間上較晚,與「先」、「前」相對。同「後」。《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然后揚節而上浮,淩驚風,歷駭猋,乘虛無,與神俱。」 | (無) | 新增內容 |
9 | A02288 | 溼 | 正字釋義 | ㄕ 1.含有水分、水分多。同「濕」。《說文解字.水部》:「溼,幽溼也。」漢.焦贛《焦氏易林.卷二.復之第二十四.夬卦》:「水沫沉浮,沮溼不居,為心疾憂。」宋.姜夔〈昔遊〉詩:「燎茅烘溼衣,客有見留者。」 2.沾水、沾潤。同「濕」。唐.耿湋〈客行贈人〉詩:「旅行雖別路,日暮各思歸。欲下今朝淚,知君亦溼衣。」宋.賀鑄〈魏城東〉詩:「短短宮牆見杏花,霏霏晩雨溼啼鴉。」 3.中醫六淫之一。因溼氣過大,阻滯氣之活動而致病。同「濕」。明.江灌《名醫類案.卷一○.囊癰》:「小便澀滯,寒熱作渴。法當清肝火,除溼毒。」 =>「濕」之異體。 |
ㄕ 1.含有水分、水分足。如:「潮溼」、「溼紙巾」。《說文解字.水部》:「溼,幽溼也。」《漢書.卷六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嚴助》:「南方暑溼,近夏癉熱。」宋.姜夔〈昔遊〉詩:「燎茅烘溼衣,客有見留者。」 2.沾水、沾潤。如:「淚溼衣襟」、「全身溼透」。唐.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露溼青皋,麥隴朝雊。」唐.岑參〈長門怨〉詩:「綠錢侵履跡,紅粉溼啼痕。」 3.中醫六淫之一。因溼氣過大,阻滯氣之活動而致病,流行於長夏。如:「溼毒」、「風溼」。 =>「濕」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10 | A02288-002 | 濕 | 研訂說明 | 「濕」為「溼」之異體。……按:依《說文》,「溼」為幽溼,「濕」為水名,本是二字,然以其同音,故經典多假「濕」為「溼」,通行既久,遂混而不別,字書乃列為異體,文獻有據,故可收。 #「濕」另兼正字。 |
㈡ 「濕」為「溼」之異體。……按:依《說文》,「溼」為幽溼,「濕」為水名,本是二字,然以其同音,故經典多假「濕」為「溼」,通行既久,遂混而不別,字書乃列為異體,文獻有據,故可收。 #「濕」另兼正字。 ㈠ 「漯」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11 | A02318-001 | 濕 | 關鍵文獻 | (刪除異體字) |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水部》。 《集韻.入聲.合韻》。 《漢語大字典.水部》。 |
刪除異體字 |
12 | A02990 | 笠 | 正字釋義 | ㄌㄧˋ 1.以竹皮或竹葉編成之帽,可擋雨遮陽。如:「斗笠」、「竹笠」。《說文解字.竹部》:「笠,簦無柄也。」《詩經.周頌.良耜》:「其笠伊糾,其鎛斯趙。」漢.毛亨.傳:「笠,所以禦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門閂。《廣雅.釋宮》:「笠,戶牡也。」 |
ㄌㄧˋ 1.以竹皮或竹葉編成之帽,可擋雨遮陽。如:「斗笠」、「竹笠」。《說文解字.竹部》:「笠,簦無柄也。」《詩經.周頌.良耜》:「其笠伊糾,其鎛斯趙。」漢.毛亨.傳:「笠,所以禦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門閂。《廣雅.釋宮》:「笠,戶牡也。」《管子.四時》:「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 3.方言。篾籠、牢籠。如:雞笠、鴨笠。梁啟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及其既入笠,從而招之,則永世不能以自拔。」。 |
修訂內容 |
13 | A03967-004 | 臤 | 關鍵文獻 | 《隸辨.平聲.先韻.臤字》引〈校官碑〉。 《廣韻.平聲.先韻》。 《字辨.體辨四》。 #「臤」另兼正字。 |
《說文.臤部》。 《隸辨.平聲.先韻.臤字》引〈校官碑〉。 #「臤」另兼正字。 |
修訂內容 |
14 | A04556 | 頹 | 正字釋義 | ㄊㄨㄟˊ 1.頭髮掉落,頭禿。《龍龕手鑑.頁部》:「頹,無髮也。」《南史.卷一八.臧質傳》:「長六尺七寸,出面露口,頹頂拳髮。」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詩:「瞻光惜頹髮,閱水悲徂年。」 2.落下、隕墜。用同「隤」。晉.潘岳〈寡婦賦〉:「四節流兮忽代序,歲云暮兮日西頹。」《新唐書.卷一三八.列傳.李嗣業》:「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 3.崩壞、倒塌。如:「頹垣斷壁」。《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宋書.卷九.後廢帝本紀》:「尚書省舍,日就傾頹;第宅府署,類多穿毀。」南朝宋.鮑照〈蕪城賦〉:「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 4.衰敗、敗壞。如:「扭轉頹勢」。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親小人,遠賢士,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宋.朱熹〈大學章句序〉:「教化陵夷,風俗頹敗。」 5.委靡不振。如:「頹廢」。《集韻.去聲.過韻》:「頹,委廢貌。」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詩:「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紅樓夢》第七六回:「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於淒清奇譎之語。」 6.衰老。唐.溫庭筠〈過孔北海墓二十韻〉:「激揚思壯志,流落歎頹齡。」唐.劉長卿〈酬張夏〉詩:「幾歲依窮海,頹年惜故陰。」 7.水向下流。《楚辭.劉向.九歎.憂苦》:「菀彼青青,泣如頹兮。」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聖水注》:「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 8.恭順、安詳。《禮記.檀弓上》:「拜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漢.鄭玄.注:「頹,順也。」宋.蘇軾〈保母楊氏墓志銘〉:「年三十,始隸蘇氏,頹然順善也。」 9.旋風,暴風。《龍龕手鑑.頁部》:「頹,暴風也。」《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頹。」漢.毛亨.傳:「頹,風之焚輪者也。」唐.孔穎達.疏:「李巡曰:『焚輪,暴風從上來降謂之頹。頹,下也。』」 |
ㄊㄨㄟˊ 1.旋風,暴風。《龍龕手鑑.頁部》:「頹,暴風也。」《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頹。」漢.毛亨.傳:「頹,風之焚輪者也。」唐.孔穎達.疏:「孫炎曰:『迴風從上下曰頹。』」《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焚輪謂之頹。」 2.崩潰、倒塌。如:「傾頹」。《宋書.卷九.後廢帝本紀》:「尚書省舍,日就傾頹;第宅府署,類多穿毀。」南朝宋.鮑照〈蕪城賦〉:「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 3.破敗貌。如:「頹垣斷壁」。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冢文》:「黃腸既毀,便房已頹,循題興念,撫俑增哀。」宋.王令〈卜居〉詩:「頹簷斷柱不相締,瓦墜散地梁架虛。」 4.落、墜。晉.潘岳〈寡婦賦〉:「四節流兮忽代序,歲云暮兮日西頹。」《新唐書.卷一三八.列傳.李嗣業》:「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 5.衰敗、敗壞。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親小人,遠賢士,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宋.朱熹〈大學章句序〉:「教化陵夷,風俗頹敗。」 6.委靡不振貌。如:「頹廢」、「頹喪」。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詩:「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紅樓夢》第七六回:「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於淒清奇譎之語。」 7.恭順、安詳。《禮記.檀弓上》:「敗而后稽顙,頹乎其順也。」漢.鄭玄.注:「頹,順也。」《北史.卷八三.文苑列傳.庾信》:「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容止頹然,有過人者。」 =>「隤」之異體。 =>「穨」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15 | A04556-001 | 頺 | 關鍵文獻 | 《偏類碑別字.頁部.頹字》引〈唐兗公頌〉。 《龍龕手鑑.頁部》。 《字彙.頁部》。 =>「穨」之異體。 |
《偏類碑別字.頁部.頹字》引〈唐兗公頌〉。 《龍龕手鑑.頁部》。 《字彙.頁部》。 |
修訂內容 |
16 | A04556-006 | 穨 | 字形取錄 | 〔關鍵文獻〕 《玉篇.禿部》。 《廣韻.平聲.灰韻》。 #「穨」另兼正字 |
(無) | 新增異體字 |
17 | A04556-006 | 穨 | 異體音義 | 1.落下、隕墜。同「頹」。南朝梁.陶弘景〈荅謝中書書〉:「夕日欲穨, 2.崩壞、倒塌。同「頹」。《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上.序》:「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穨敝,鞠為園蔬。」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注》:「黃巾之亂,殘毀穨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脩飾舊宇。」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事實》:「穨城百戰後,荒邑四鄰通。」 3.衰敗、敗壞。同「頹」。《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是時朝庭日亂,綱紀穨阤,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三國志.卷一一.魏書.田疇傳》:「漢室衰穨,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遂使憲章弛廢,名教穨毀。」 4.委靡不振。同「頹」。《周禮.冬官.梓人》:「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清.孫詒讓.正義:「此頹爾,形容厭伏不振之貌。」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使榮進之心日穨,任實之情轉篤。」 5.水向下流。同「頹」。《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間。」南朝宋.裴駰.集解:「瓚曰:『下流曰穨。』」 6.暴風。同「頹」。《廣韻.平聲.灰韻》:「穨,暴風也。」《爾雅.釋天》:「焚輪謂之穨。」 |
(無) | 新增內容 |
18 | A04657 | 骨 | 正字釋義 | ㈠ㄍㄨˇ 1.支撐人或動物身體之支架組織。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說文解字.骨部》:「骨,肉之覆也。」《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史記.卷二九.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2.承物之支架。如:「傘骨」、「鋼骨大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五.木部.櫚木》:「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紅樓夢》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將骨子跌折。」 3.人之氣概或作風。如:「傲骨」、「風骨」。唐.王維〈少年行〉詩四首之二:「敦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指文學作品之體幹與風格。唐.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金.王若虛《滹南集.卷四○.詩話》:「茆璞評劉夷叔長短句,謂以少陵之肉傅東坡之骨,亦猶是也。」 5.姓。如隋代有骨儀。 ㈡ㄍㄨ 1.「骨朵兒」:北平、河北方言。指未開放之花朵。亦作「骨都兒」。 2.「骨碌」:滾轉貌。如:「只見他眼珠子骨碌骨碌的轉,不知在打什麼主意。」 |
㈠ㄍㄨˇ 1.支撐身體人或動物身體之支架組織。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脫胎換骨」。《說文解字.骨部》:「肉之覆也。」《史記.卷二九.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2.承物架。如:「龍骨」、「鋼骨」、「傘骨」。《紅樓夢》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將骨子跌折。」 3.人之氣概或作風。如:「傲骨」、「風骨」。唐.王維〈少年行〉詩四首之二:「敦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4.指文學作品之體幹與風格。唐.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5.姓。如隋代有骨儀。 ㈡ㄍㄨ 「骨朵兒」:北平、河北方言。指未開放之花朵。亦作「骨都兒」。 ㈢ㄍㄨˊ 1.「骨頭」: ⑴骨。動物身體內部之支架。《儒林外史》第二回:「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 ⑵比喻人之個性。如:「這人是個硬骨頭,折辱不得。」 ⑶罵人品性或儀容不佳之語。如:「你這塊骨頭,又打什麼主意?」 ⑷吳語。話裡暗喻有不滿、譏刺的意思。如:「他這話裡有骨頭,分明是暗說你笨嘛!」 2.「骨碌」:滾轉的樣子。如:「只見他眼珠子骨碌骨碌的轉,不知在打什麼主意。」 |
修訂內容 |
19 | A04712 | 鱗 | 正字釋義 | ㄌㄧㄣˊ 1.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之角質或骨質之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之作用。如:「魚鱗」、「蛇鱗」。《說文解字.魚部》:「𩼩(鱗),魚甲也。」《楚辭.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2.魚類之總稱。《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南朝梁.陶弘景〈荅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 3.鱗狀。如:「鱗莖」、「魚鱗癬」。《周禮.地官.大司徒》:「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淵鑑類函.卷三六.地部十四.海五》:「鱗彙萬殊,甲產無方。」 4.姓。如春秋宋有鱗朱。《通志.卷二八.氏族略四》:「鱗氏,《左傳》宋大夫鱗矔、鱗朱。」 |
ㄌㄧㄣˊ 1.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之角質或骨質之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之作用。如:「魚鱗」、「蛇鱗」。《說文解字.魚部》:「𩼩(鱗),魚甲也。」《楚辭.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2.魚類之總稱。《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南朝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 3.鱗狀。如:「鱗莖」、「魚鱗癬」。《周禮.地官.大司徒》:「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淵鑑類函.卷三六.地部十四.海五》:「鱗彙萬殊,甲產無方。」 4.姓。如春秋宋有鱗朱。《通志.卷二八.氏族略四》:「鱗氏,《左傳》宋大夫鱗矔、鱗朱。」 |
修訂內容 |
20 | A04803 | 齪 | 正字釋義 | ㄔㄨㄛˋ 1.謹慎、小心。《廣韻.入聲.屋韻》:「𪘏(齪),廉謹貌。」《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舊唐書.卷一一一.列傳.暢璀》:「璀廓落有口才,好談王霸之略,居職責成屬吏,齪齪無過而已。」 2.「齷齪」: ⑴拘於瑣碎,限於狹隘。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唐.王勃〈秋日遊蓮池序〉:「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 ⑵不乾淨。宋.陸游〈六月二十五日曉出郊〉詩:「短衣射虎性所樂,不耐齷齪垂車幨。」《文明小史》第一○回:「我這棧房裡齷齪得很,而且是個小地方,不是你大人可以常來的。」 ⑶牙齒排列細密。《廣韻.入聲.覺韻》:「齷,齷齪,齒相近。」《正字通.齒部》:「齷,《六書故》:『齷齪,齒細密也。』」 |
ㄔㄨㄛˋ 1.謹慎、小心。《廣韻.入聲.屋韻》:「齪,廉謹皃(貌)。」《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舊唐書.卷一一一.列傳.暢璀》:「璀廓落有口才,好談王霸之略,居職責成屬吏,齪齪無過而已。」 2.「齷齪」: ⑴拘於瑣碎,限於狹隘。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唐.王勃〈秋日遊蓮池序〉:「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 ⑵不乾淨。宋.陸游〈六月二十五日曉出郊〉詩:「短衣射虎性所樂,不耐齷齪垂車幨。」《文明小史》第一○回:「我這棧房裡齷齪得很,而且是個小地方,不是你大人可以常來的。」 ⑶牙齒排列細密。《廣韻.入聲.覺韻》:「齷,齷齪,齒相近。」《正字通.齒部》:「齷,《六書故》:『齷齪,齒細密也。』」 |
修訂內容 |
21 | B00275 | 卬 | 正字釋義 | ㈠ㄧㄤˇ 1.仰仗、仰慕。同「仰」。《說文解字.匕部》:「卬,望。欲有所庶及也。……《詩》曰:『高山卬止』。」《荀子.議兵》:「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2.仰望、抬頭看。同「仰」。《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雲如何裡?」《楚辭.宋玉.九辯》:「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3.向上。同「仰」。《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兵,凶器也;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㈡ㄤˊ 1.我,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我也。」宋.邢昺.疏:「卬者,郭云:『卬,猶姎也,語之轉耳。』《說文》云:『女人稱我曰姎。』由其語轉,故曰卬。」《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漢.毛亨.傳:「卬,我也。」 2.抬起、揚起。通「昂」。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唐.柳宗元〈蝜蝂傳〉:「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3.振奮、激昂。通「昂」。《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唐.李善.注:「自卬,激厲也。」 4.價格高。通「昂」。《廣韻.平聲.唐韻》:「卬,高也。」《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萬物卬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 5.古地名。《字彙補.卩部》:「卬,《四海圖》:『交、廣有卬州,其處極熱。』」《文選.張衡.思玄賦》:「愁欝欝(鬱鬱)以慕遠兮,越卬州而遊遨。」唐.李善.注:「卬州,正南州名也。」 6.姓。《廣韻.平聲.唐韻》:「卬,姓,漢有御史大夫卬祗。」 ㈢ㄇㄠˇ =>「卯」之異體。 |
㈠ㄧㄤˇ 1.仰仗、仰慕。同「仰」。《說文解字.匕部》:「卬,望。欲有所庶及也。……《詩》曰:『高山卬止』。」《荀子.議兵》:「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2.仰望、抬頭看。同「仰」。《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雲如何裡?」《楚辭.宋玉.九辯》:「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 3.向上。同「仰」。《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兵,凶器也;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㈡ㄤˊ 1.我,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宋.邢昺.疏:「卬者,郭云:『卬,猶姎也,語之轉耳。』《說文》云:『女人稱我曰姎。』由其語轉,故曰卬。」《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漢.毛亨.傳:「卬,我也。」 2.抬起、揚起。通「昂」。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唐.柳宗元〈蝜蝂傳〉:「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 3.振奮、激昂。通「昂」。《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唐.李善.注:「自卬,激厲也。」 4.價格高。通「昂」。《廣韻.平聲.唐韻》:「卬,高也。」《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萬物卬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 5.古地名。《字彙補.卩部》:「卬,《四海圖》:『交、廣有卬州,其處極熱。』」《文選.張衡.思玄賦》:「愁欝欝(鬱鬱)以慕遠兮,越卬州而遊遨。」唐.李善.注:「卬州,正南州名也。」 6.姓。《廣韻.平聲.唐韻》:「卬,姓,漢有御史大夫卬祗。」 ㈢ㄇㄠˇ =>「卯」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22 | B00324 | 咿 | 正字釋義 | ㄧ 1.「喔咿」:強笑。《玉篇.口部》:「咿,強笑也。」《楚辭.屈原.卜居》:「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 2.擬聲用字,如「咿咿」、「咿喔」、「咿啞」等。唐.劉禹錫〈秋聲賦〉:「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宋.晁補之〈富春行贈范振詩〉:「鼓聲鼕鼕櫓咿喔,爭湊富春城下泊。」宋.蘇軾〈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前韻〉詩:「大兒踉蹡越門限,小兒咿啞語繡帳。」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辭官辭婚不准》:「三唱天雞,咿咿喔喔。」 |
ㄧ 1.「唸咿」:擬聲詞。形容呻吟聲。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吚,唸吚也。」清.段玉裁.注:「〈釋訓〉:『殿屎,呻也。』《毛傳》:『殿屎,呻吟也。』陸氏《詩》、《爾雅》音義皆云:『殿屎,《說文》作唸吚。』」或作「唸吚」。 2.「咿咿」: ⑴擬聲詞。形容禽畜蟲鳥之鳴叫聲。唐.劉禹錫〈秋聲賦〉:「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宋.晁補之〈荳葉黃〉詩:「豕母從豚兒,豕啼豚咿咿。」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辭官辭婚不准》:「三唱天雞,咿咿喔喔。」 ⑵景象淒涼貌。唐.陸龜蒙〈奉和襲美太湖詩.明月灣〉:「清光悄不動,萬象寒咿咿。」 3.「咿喔」: ⑴擬聲詞。形容禽鳥鳴聲。唐.儲光羲〈射雉詞〉:「遙聞咿喔聲,時見雙飛起。」 ⑵擬聲詞。形容嬉笑聲。唐.韓愈、孟郊〈納涼聯句〉:「儒庠恣游息,聖籍飽商搉。危行無低徊,正言免咿喔。」 ⑶擬聲詞。形容搖櫓聲。宋.晁補之〈富春行贈范振詩〉:「鼓聲鼕鼕櫓咿喔,爭湊富春城下泊。」 4.「咿啞」: ⑴擬聲詞。形容小兒學語或低語聲。宋.蘇軾〈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前韻〉詩:「大兒踉蹡越門限,小兒咿啞語繡帳。」 ⑵擬聲詞。形容含糊不清之低吟聲。《隋唐演義》第八九回:「那時楊妃從睡夢中驚悸而寤,口裡猶作咿啞之聲。」 ⑶擬聲詞。形容物體滾動或搖動聲。唐.韓偓〈南浦〉詩:「應是石城艇子來,兩槳咿啞過花塢。」 5.「喔咿嚅唲」:強笑獻媚貌。《楚辭.屈原.卜居》:「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亦作「喔咿」。 |
修訂內容 |
23 | B00324 | 咿 | 說文釋形 | 「咿」《說文》不錄。 | 「咿」《說文》大徐本作「㕧」,段注本作「吚」。 …… |
修訂內容 |
24 | B02316 | 濕 | 正字釋義 | ㈠ㄊㄚˋ 水名。《說文解字.水部》:「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㈡ㄕ 1.含有水分、水分多。同「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晉.傅玄〈馬鈞傳〉:「又患發石車,敵人于樓邊懸濕牛皮,中之則墮,石不能連屬而至。」 2.沾水、沾潤。同「溼」。宋.蘇軾〈冬至日獨遊吉祥寺〉詩:「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淚濕衣襟,斑斑成血。」 3.中醫六淫之一。因濕氣過大,阻滯氣之活動而致病。同「溼」。漢.張機《金匱要略.卷一.痓濕暍病脈證.大承氣湯》:「風濕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西遊記》第七七回:「我有些兒寒濕氣的病,要他騰騰。」 =>「溼」之異體。 ㈢ㄒㄧˊ =>「隰」之異體。 |
㈠ㄕ 同「溼」。 =>「溼」之異體。 ㈡ㄒㄧˊ [名]低溼的地方。通「隰」。集韻.入聲.緝韻:「隰,說文:『坂下溼也。』或作濕。」 ㈢ㄊㄚˋ 「漯」之異體。 ㈣ㄌㄨㄛˋ 「漯」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25 | B03127-003 | 頺 | 部首筆畫 | 頁-7-16 | 禾-11-16 | 修訂內容 |
26 | B03127-003 | 頺 | 關鍵文獻 | 《正字通.禾部》。 =>「頹」之異體。 |
《正字通.禾部》。 | 修訂內容 |
27 | B03127-005 | 頹 | 字形取錄 | (刪除異體字) | 〔關鍵文獻〕 段注本《說文.禿部》。 《字彙.禾部》。 #「頹」另兼正字。 =>「隤」之異體。 |
刪除異體字 |
28 | B04218 | 蚨 | 正字釋義 | ㄈㄨˊ 「青蚨」: ⑴一種昆蟲。形似蟬而稍大,可食用。取其子,母必飛至。段注本《說文解字.虫部》:「蚨,青蚨,水蟲。可還錢。」 ⑵錢之別稱。傳說以母青蚨或子青蚨之血塗錢,則支出之錢可再入返。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三。後遂借以稱錢。《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三○三首之一五二》:「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倘有四方明醫,善能治療者,奉謝青蚨十萬。」 |
ㄈㄨˊ 1.「青蚨」: ⑴一種昆蟲。形似蟬而稍大,可食用。取其子,母必飛至。段注本《說文解字.虫部》:「蚨,青蚨,水蟲。可還錢。」 ⑵錢的別稱。傳說以母青蚨或子青蚨之血塗錢,則支出之錢可再入返,遂借以稱錢。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三。《全唐詩.卷八○六.寒山詩三○三首之一五二》:「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倘有四方明醫,善能治療者,奉謝青蚨十萬。」 2.「蚨蝶」:昆蟲綱鱗翅目。頭上有對複眼,複眼間細長之觸角司感覺。頭下方口器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著生三對步行腳,兩對翅膀。種類繁多,約有九萬種,分布世界各地。或作「蚨蝶」、「胡蝶」。 |
修訂內容 |
29 | B05557 | 隤 | 正字釋義 | ㈠ㄊㄨㄟˊ 1.崩墜、墜落、落下。《說文解字.𨸏部》:「隤,下隊也。」東周戰國.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隤。」三國魏.阮籍〈詠懷詩〉詩一七首之一四:「灼灼西隤日,餘光照我衣。」《太平廣記.卷四○○.李員》:「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2.敗壞。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李廣》:「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 3.降臨。《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隤祉。」唐.顏師古.注:「隤,降也。」唐.韋元旦〈游神泉詩序〉:「時則垂拱元夏,隤祥應運,非醴泉歟?」 4.疝氣。漢.劉熙《釋名.釋疾病》:「陰腫曰隤,……又曰疝。」 ㈡ㄉㄨㄟ 「㢈」之異體。 |
㈠ㄊㄨㄟˊ [動]❶崩墜、墜落。文選.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隤。」太平廣記.卷四○○.李員:「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 ❷敗壞。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❸降臨。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隤址。」顏師古.注:「隤,降也。」唐.韋元旦.游神泉詩序:「垂拱元夏,隤祥應運,非醴泉歟?」 [名]疝氣。漢.劉熙.釋名.釋疾病:「陰腫曰隤,氣下隤也。」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別論:「三陽別論,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隤疝。」 =>「㢈」之異體。 ㈡ㄉㄨㄟ 「㢈」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30 | B05557-011 | 頹 | 字形取錄 | (刪除異體字) | 〔關鍵文獻〕 《玉篇.阜部.隤字》。 《集韻.平聲.灰韻》。 #「頹」另兼正字 =>「穨」之異體。 |
刪除異體字 |
31 | B05560-013 | 濕 | 字形取錄 |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緝韻》。 《類篇.水部》。 =>「溼」之異體。 #「濕」另兼正字。 |
(無) | 新增異體字 |
32 | B06064 | 鴳 | 正字釋義 | ㈠ㄧㄢˋ 一種小型鳥。《說文解字.鳥部》:「鴳,雇也。」《國語.晉語八》:「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三國吳.韋昭.注:「鴳,雇,小鳥。」《楚辭.王逸.九思.疾世》:「鴳雀列兮譁讙,鴝鵒鳴兮聒余。」 ㈡ㄢ 鳥聲。《集韻.平聲.寒韻》:「鴳,鳥聲。」 ㈢ㄜˋ 獸名。《字彙補.鳥部》:「鴳,又獸名。《山海經》幽頞獸,王崇慶釋義作幽鴳。又《古音餘》亦作鴳。」《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鴳,其鳴自呼。」晉.郭璞.注:「鴳,音遏。」 |
ㄧㄢˋ [名]一種小型的鳥。國語.晉語八:「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韋昭.注:「鴳,雇,小鳥。」亦作「鷃」。 =>「鷃」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33 | B06064-002 | 鷃 | 關鍵文獻 | 《廣韻.去聲.諫韻》。 #「鷃」另兼正字。 |
《廣韻.去聲.諫韻》。 《字彙.鳥部》。 #「鷃」另兼正字。 |
修訂內容 |
34 | B06064-002 | 鷃 | 研訂說明 | 「鷃」為「鴳」之異體。《說文解字.鳥部》:「鴳,雇也,從鳥,安聲。」《廣韻.去聲.諫韻》:「鴳,……。鷃,上同。」《字彙.鳥部》:「鴳同鷃。」今據《廣韻》與《字彙》定為鴳之異體。 | 「鷃」為「鴳」之異體。《說文解字.鳥部》:「鴳,雇也,從鳥,安聲。」《廣韻.去聲.諫韻》:「鴳,……鴳,上同。」《字彙.鳥部》:「鴳同鷃。」今據《廣韻》與《字彙》定為鴳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35 | B06074 | 鵂 | 正字釋義 | ㈠ㄒㄧㄡ 古人用於稱貓頭鷹一類之禽鳥。《說文解字》正篆作「舊」。《說文解字.隹部》:「舊,鴟舊,舊留也。鵂,舊或从鳥,休聲。」《莊子.秋水》:「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隋書·五行志下》:「開皇初,梁主蕭琮新起後,有鵂鳥集其帳隅。」清.陳夢雷〈海門行〉:「太陰壓城營頭流,殘角無聲聽泣鵂。」 ㈡ㄐㄧㄡˋ,ㄒㄧㄡ之或讀。 |
ㄒㄧㄡ 見「鵂鶹」。 ※鵂鶹: 動物名。貓頭鷹的別名。鳥綱鴟鴞目。眼睛大而圓,肉食性,晝伏夜出,有強有力的嘴和爪,吃鼠、麻雀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亦稱為「角鴟」、「掩騞」、「鵂鶹」、「鴟鵂」。 |
修訂內容 |
36 | B06074-004 | 舊 | 字形取錄 |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尤韻》。 #「舊」另兼正字。 |
(無) | 新增異體字 |
37 | B06147 | 鷃 | 正字釋義 | ㄧㄢˋ 一種鵪鶉類小鳥。《集韻.去聲.諫韻》:「鷃,鴽屬。」《禮記.內則》:「雉兔鶉鷃」句下漢.鄭玄.注:「又以鷃為鴽也。」 =>「鴳」之異體。 |
ㄧㄢˋ 體形小之鳥。《龍龕手鑑.鳥部》:「鷃,鷃雀也。」東周戰國.宋玉〈對楚王問〉:「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宋.辛棄疾〈漢宮春.達則青雲〉詞:「逍遙小大自適,鵬鷃何殊!」 =>「鴳」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38 | B06147-002 | ![]() |
字形取錄 | ![]() |
䳛 | 修訂字形 |
39 | B06147-002 | ![]() |
關鍵文獻 | 《類篇.鳥部》。 #「 ![]() |
《類篇.鳥部》。 #「䳛」另兼正字。 |
修訂內容 |
40 | B06147-003 | 鴳 | 字形取錄 | (刪除異體字) | 《廣韻.去聲.諫韻》。 《字彙.鳥部》。 #「鴳」另兼正字。 |
刪除異體字 |
41 | C01004 | 㕧 | 正字釋義 | ㄒㄧ 「唸㕧」:呻吟。《說文解字.口部》:「㕧,唸㕧,呻也。」 |
ㄒㄧ 呻也。見《龍龕手鑑.口部》:「㕧,呻也。」 |
修訂內容 |
42 | C01004 | 㕧 | 說文釋形 | …… 段注本:……,唸吚(㕧)也。从口,伊省聲。(馨伊切) |
…… 段注本:……,唸吚也。从口,伊省聲。(馨伊切) |
修訂內容 |
43 | C02260 | 嫆 | 正字釋義 | ㈠ㄖㄨㄥˊ 女子人名用字。《集韻.平聲.鍾韻》:「嫆,女字。」 ㈡ㄩㄥˊ,ㄖㄨㄥˊ之或讀。 |
ㄩㄥˊ 女子人名用字。見《集韻.平聲.鍾韻》。 |
修訂內容 |
44 | C03309 | 㢈 | 正字釋義 | ㈠ㄊㄨㄟˊ 屋從上傾下。《說文解字.广部》:「㢈,屋从上傾下也。」 ㈡ㄉㄨㄟ 1.ㄊㄨㄟˊ之或讀。 =>2.「堆」之異體。 |
㈠ㄊㄨㄟˊ 屋從上傾下。見《說文解字.广部》。 ㈡ㄉㄨㄟ,ㄊㄨㄟˊ之又音。 =>「堆」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45 | C04975 | 𦚹 | 正字釋義 | ㄍㄥˋ 月出。《康熙字典.月部》:「𣎄,《篇海》居鄧切。音亙。月出也。亦作𦚹。」 =>「亙」之異體。 |
ㄍㄥˋ 月出。亦作「𣎄」。見《康熙字典.月部》。 =>「亙」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46 | C05697 | 𣣈 | 正字釋義 | ㄉㄧㄢˋ 呻吟。《龍龕手鑑.欠部》:「𣣈,呻也。」 |
ㄉㄧㄢˋ 1.呻吟。同「唸」。見《龍龕手鑑.欠部》:「𣣈,呻也。」 2.塞。見《龍龕手鑑.欠部》:「𣣈,塞也。」 =>「唸」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47 | C11179 | 臤 | 正字釋義 | ㈠ㄑㄧㄢ 堅固。《說文解字.臤部》:「臤,堅也。」清.段玉裁.注:「謂握之固也。」 ㈡ㄒㄧㄢˊ =>「賢」之異體。 |
㈠ㄑㄧㄢ 堅固。《說文解字.臤部》:「臤,堅也。」清.段玉裁.注:「謂握之固也。」 ㈡ㄒㄧㄢˊ 同「賢」。《說文解字.臤部》:「臤,古文以賢字。」 =>「賢」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48 | C16358 | 𩘺 | 正字釋義 | ㄊㄨㄟˊ 風貌 。《玉篇.風部》:「𩘺,風貌。」 |
ㄊㄨㄟˊ 1.風貌。見《玉篇.風部》。 2.暴風。同「穨」。見《正字通.風部》。 =>「穨」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49 | C17604 | ![]() |
字形取錄 | ![]() |
䳛 | 修訂字形 |
50 | C17604 | ![]() |
說文釋形 | 「![]() |
「䳛」《說文》不錄。 | 修訂內容 |
51 | C17604 | ![]() |
正字釋義 | ㄧㄢˋ 一種鵪鶉類小鳥。同「鷃」。《集韻.去聲.霰韻》:「 ![]() =>「鷃」之異體。 |
ㄧㄢˋ 鳥名。同「鷃」。見《集韻.去聲.諫韻》。 =>「鷃」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52 | N00478 | 𪘏 | 正字釋義 | ㄔㄨㄛˋ 1.「䠎𪘏」: ⑴迫。《類篇.足部》:「䠎,䠎𪘏,迫也。」 ⑵小貌。《類篇.足部》:「䠎,䠎𪘏……。一曰小貌。」 2.「齷𪘏」:齒相近。《四聲篇海.齒部》:「𪘏,齒相近聲。又齷𪘏也。」 =>「齪」之異體。 |
ㄔㄨㄛˋ 1.「䠎逧」: ⑴迫也。見《集韻.入聲.覺韻》。亦作「齷齪」、「握齪」、「齷逧」。 ⑵小貌。《類篇.足部》:「䠎逧,迫也,一曰小貌。」 2.「齷逧」:相近也。見《四聲篇海.齒部》。亦作「齷齪」、「握齪」、「䠎逧」。 =>「齪」之異體。 |
修訂內容 |
53 | A03401 | 舊 | 正字釋義 | ㈠ㄐㄧㄡˋ 1.鳥名。同「鵂」。《說文解字.雈部》:「舊,鴟舊,舊留也。鵂,舊或从鳥,休聲。」 2.古老、從前。與「新」相對。《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唐.杜牧〈旅宿〉詩:「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3.久,歷時長。《漢書.卷七一.雋疏于薛平彭傳.雋不疑》:「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唐.顏師古.注:「舊,久也。」 4.老交情、老朋友。《三國志.卷三八.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許靖》:「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靖有舊,故往保焉。」唐.張說〈謝問表〉:「臣聞漢主眷驂乘之臣,魏君憶同遊之客。誠以故舊不棄,而光陰易往。今之聖情,實過於昔。」《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舉人念舊,拿了幾兩銀子,交與胡屠戶。」 5.故有之事物或規範。《宋史.卷三一九.列傳.歐陽脩》:「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紅樓夢》第五五回:「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遺笑於人,便想偷空調養,恨不得一時復舊如常。」 6.年高有才德之人。《北史.卷一五.魏諸宗室列傳.武衞將軍謂》:「孝文、文明太后重年敬舊,存問周渥。」宋.蘇軾〈次天字韻答岑巖起〉詩:「莫歎郎潛生白髮,聖朝求舊鄙鳶肩。」《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斷腸。」 7.姓。如漢代有舊疆。 =>「鵂」之異體。 |
ㄐㄧㄡˋ 1.鳥名。《說文解字.雈部》:「舊,鴟舊,舊留也。」 2.古老、從前。與「新」相對。如:「舊日」、「舊習慣」。《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唐.杜牧〈旅宿〉詩:「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3.久,歷時長。《漢書.卷七一.雋疏于薛平彭傳.雋不疑》:「竊伏海瀕,聞暴公子威名舊矣,今乃承顏接辭。」唐.顏師古.注:「舊,久也。」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竹骨扇以木為柄,舊矣;忽變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徹頭』,皆服妖也。」 4.老交情、老朋友。如:「親朋故舊」。《三國志.卷三八.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許靖》:「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素與靖有舊,故往保焉。」《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舉人念舊,拿了幾兩銀子,交與胡屠戶,託他仍舊到集上庵裡,請平日相與的和尚做攬頭。」 5.故有之事物或規範。如:「因循守舊」。《宋史.卷三一九.列傳.歐陽脩》:「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紅樓夢》第五五回:「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遺笑於人,便想偷空調養,恨不得一時復舊如常。」 6.年高有才德之老臣。宋.蘇軾〈送穆越州〉詩:「四朝耆舊冰霜後,兩郡風流水石間。」《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江左煙霞,淮南耆舊,寫入殘編斷腸。」 7.姓。如漢代有舊疆。 |
修訂內容 |
54 | B03127 | 穨 | 正字釋義 | ㄊㄨㄟˊ 頭髮掉落,頭禿。《說文解字.禿部》:「穨,禿貌。」清.徐灝.注箋:「禿者,髮落。」 =>「頹」之異體。 |
ㄊㄨㄟˊ 1.頭髮掉落,頭禿。《說文解字.禿部》:「穨,禿貌。」清.徐灝.箋:「禿者,髮落。」 2.衰微,頹廢。《周禮.冬官.梓人》:「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清.孫詒讓.正義:「此頹爾,形容厭伏不振之貌。」《後漢書.卷三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趙咨》:「至於戰國,漸至穨陵。」唐.李賢.注:「穨陵,謂穨癈陵遲。」 3.暴風。《廣韻.平聲.灰韻》:「穨,暴風也。」 4.消退,墜落。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禿部》:「穨,引申之義為穨落。」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使榮進之心日穨,任實之情轉篤。」 5.水向下流。《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水穨以絕商顏。」南朝宋.裴駰.集解:「瓚曰:『下流曰穨。』」 6.衰老。晉.陸機〈愍思賦〉:「傷穨年之莫纂,覽萬物以澄念。」晉.陶淵明《靖節先生集.卷二.九日閑居》:「酒能祛百慮,菊解制穨齡。」 7.倒塌。《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序》:「學合穨敝,鞠為園蔬,牧兒蕘豎,至於薪刈其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事實》:「穨城百戰後,荒邑四鄰通。」 |
修訂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