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說明

  本典前一版次(正式五版)於民國93年公告,迄今已逾十年。為使本典更能切合學術利用以及使用者需求,並能因應當代資訊發展,故於民國98年起,進行大規模內容修訂及系統調整,並於101年開始試用。102年起,國家教育研究院承接國語辭典編務工作,賡續本字典之修訂與維護。
  本版次之修訂以前一版次內容為基礎,維持既有的漢字字形彙典性質,進而針對部份內容進行修訂,期能更為切合本典性質;此外,並廣納讀者意見,大幅更新查詢系統等功能。
  大體而言,本版次與前版次之主要差異如下:
一、 內容特色
(一) 說文釋形:陳列《說文解字》中之文字本形,併及字義與字構析解,以呈現《說文》本形與正字字形和字義之關聯,做為正字溯源之參考。
(二) 正字音義:修訂釋義內容,使更為貼合本典陳列文獻資料,並參考兩岸重要辭書,酌補常用字義,呈現正字之字義演變脈絡。另據本典取音,增加「漢語拼音」欄。
(三) 形體資料:本典逐字附上正字之古今文獻形體資料,本版重新數位化其中33部對外開放瀏覽的文獻,刻正逐步更新為較佳之清晰影像。
(四) 字形收錄:就學者專家以及編務人員於使用或修纂過程中,陸續提供、發現之文獻資料以及字形連繫線索進行審查,並作必要之增補或刪改,擴充本典字形收錄成果。
(五) 擴充附錄:新增「正字表」、「臺灣戶政姓氏用字表」二項附錄。「正字表」納編本典收錄之正字(含常用、次常用、罕用字及新增正字),確實呈現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的修訂成果;「臺灣戶政姓氏用字表」整理內政部戶政司所提供「全國姓氏表」及「罕見姓氏表」之所有用字,便於讀者參考。
二、 系統調整
(一) 查詢介面
1. 正文收字查詢:大幅更新查詢介面,提供多樣化查詢方式。除前版次既有的「部首查詢」、「筆畫查詢」外,本版次新增「單字」、「注音」、「漢語拼音」、「倉頡碼」、「四角號碼」等5種傳統查詢方式,以及綜合上述7種方式後再加入筆順、形構、字號等條件的「複合查詢」,總計提供8種查詢方式。
2. 附錄收字查詢:提供部分附錄收字綜合查詢功能,包含〈正字表〉、〈待考正字表〉、〈臺灣閩南語用字參考表〉、〈臺灣客家語用字參考表〉、〈漢語方言用字參考表〉、〈臺灣戶政姓氏用字表〉、〈日本特用漢字表〉、〈韓國特用漢字表〉、〈單位詞參考表〉、〈符號詞參考表〉等10種。
(二) 字形呈現:建構中文資訊處理所需之電腦字型,系統字由前版之Big5字集改為Unicode字集,字型以微軟標楷體為主;非系統字則提供「教育部宋體字圖」及「原版手寫字圖」兩種模式選擇,並配合電腦字型調整字典附錄收字。另配合教育部規範之修訂,將直式注音符號韻符「|」全面修改為橫式「ㄧ」。
(三) 新增「複製引用網址」、「列印」、「意見回饋」等系統功能,以利學術利用與交流。

  本典體制浩繁,系統複雜,益以修訂工程尚在進行之中,如:「正字解說」中之「釋義」尚待持續修訂、形體資料表中部分文獻尚待更新為較佳影像等。本版次只能階段性更新線上內容。修訂工作煩瑣冗雜,未臻理想之處,尚祈海涵,並請不吝賜教

國家教育研究院 謹識
中華民國一○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