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查詢筆畫查詢單字查詢複合查詢注音查詢漢語拼音查詢倉頡碼查詢四角號碼查詢附收字查詢
A03591
正字說明 異體字說明 研訂瀏覽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A03591
字號 A03591 正字  - 16 - 20 
說文釋形

「藻」《說文》作「薻」。
大徐本:,水艸也。从艸,从水,聲。《詩》曰:「于以采薻(藻)?」,薻或从澡。(子皓切)
段注本:,水艸也。从艸、水,聲。《詩》曰:「于以采(藻)?」或从澡。(子皓切)

字樣說明 上作「艹」,四畫。下作「澡」︰右半作「喿」,上作「品」,下「木」豎筆不鉤,左右兩筆不靠豎筆,為「木」作下偏旁寫法,寫法參「澡」字。
注音 ㄗㄠˇ
漢語拼音 zǎo
釋義

1.  水草植物之總稱。如:「水藻」、「海藻」。《說文解字.艸部》:「藻,水艸也。」唐.杜甫〈早行〉詩:「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金.劉瞻〈所見〉詩:「荇半浮苔半溼,浣紗人去不多時。」

2.  墊玉器的墊子。《禮記.雜記下》:「藻三采六等。」漢.鄭玄.注:「藻,薦玉者也。」唐.孔穎達.疏:「藻,謂以韋衣板以籍玉者。」《周禮.春官.典瑞》、《儀禮.聘禮》作「繅三采六等」。也作「繅」。

3.  用五彩絲繩貫玉為冕飾。《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唐.孔穎達.疏:「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唐.陸德明.釋文:「藻,本又作璪。」也作「璪」。

4.  華麗之文彩。三國魏.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三國志.卷六五.吳書.王樓賀韋華傳.華覈》:「當飛翰騁,光贊時事,以越楊、班、張、蔡之疇。」

5.  修飾。《三國志.卷四九.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劉繇》:「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晉書.卷四九.列傳.嵇康》:「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6.  文辭、文章。如:「詞藻」。晉.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讚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

7.  「品藻」:鑒別流品,品評人物。《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仲尼之後,訖於漢道,德行顏、閔,股肱蕭、曹,爰及名將尊卑之條,稱述品藻。」《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列傳.賈淵》:「若子桓之品藻人才,仲治之區判文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艸部.卷一下.頁8.左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三.上聲.三十二皓.頁422.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干祿字書
上聲.頁11.右
五經文字
艸部.頁27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卷二.草部.頁28.右
卷二.草部.頁28.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三十一巧.側絞切.頁398
上聲.三十二皓.子皓切.頁401
類篇
卷一下.艸部.頁29.上右
精嚴新集大藏音
卷中.草部.頁722.下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上聲.十九皓韻.頁98.左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0(周禮奇字)
字學三正
字彙
卷一○.艸部.頁49.左
卷一○.艸部.頁44.右
正字通
卷九.艸部.申集上.頁133
卷九.艸部.申集上.頁121
字彙補
艸部.申集.頁185.上左
車部.酉集.頁220.下左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艸部.頁4.右
彙音寶鑑
卷三.高上上聲.頁292.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卷四.草部.頁330.左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 中華民國教育部 版權所有 ©2017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All rights reserved.
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