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查詢筆畫查詢單字查詢複合查詢注音查詢漢語拼音查詢倉頡碼查詢四角號碼查詢附收字查詢
A00001
正字說明 異體字說明 研訂瀏覽
 
A00001 A00001 A00001
字號 A00001 正字  - 00 - 01 
說文釋形 大徐本:,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古文一。(於悉切)
段注本:,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古文一。(於悉切)
字樣說明 此字《說文解字》篆形作「」。段玉裁注云:「一之形於六書為指事。」一橫畫,古來寫法少變。數目字大寫時作「壹」。
注音
漢語拼音
釋義

1. 自然數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說文解字.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2.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3.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4.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5. 專注。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6.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身是膽」。

7. 概括。如:「一般而言」。

8.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

9.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0. 指事物之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11.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2.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3.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14. 表示程度,用來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5. 置於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具嘗試性。如:「動一動」、「問一問」、「說一說」。

16. 另外。如:「蟬,一名知了。」

17. 每每。如:「一憶及童年,總覺回味無窮。」

18.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身。」

19.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20. 表示加強動作。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

21.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22. 二一四部首之一。


說文解字(大徐本)
卷一上.頁1.右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五.入聲.五質.頁667.右
卷六.偏旁.頁793.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一部.頁74
新加九經字樣
一部.頁42
龍龕手鏡(高麗本)
一部.頁524
弋部.頁526
龍龕手鑑
卷三.一部.頁58.左
卷三.弋部.頁59.左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入聲.五質.益悉切.頁668~669
集韻考正
類篇
卷一上.一部.頁3.上右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三十六養.頁58.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卷二.一部.頁1.右
卷四.弋部.頁69.右
正字通
卷二.一部.子集上.頁1
卷二.一部.子集上.頁2
卷五.士部.丑集中.頁54
卷五.大部.丑集下.頁26
卷六.弋部.寅集下.頁33
字彙補
一部.子集.頁2.上右
匕部.子集.頁18.下左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古文字略.頁304.左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四.巾上入聲.頁331.左
卷四.巾上入聲.頁331.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卷一.一部.頁13.右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 中華民國教育部 版權所有 ©2017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All rights reserved.
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