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編輯一部字辭典就如同建造一棟房屋。建造房屋,先得設計藍圖,鳩工庀材,按圖施工,裝潢修飾,房屋於焉完成。同樣的,編輯字辭典,先要有理念,擬訂方向,訓練人員,制定體例,蒐集材料,依例編撰,審稿定稿,展現成果,字辭典於焉完成。字辭典編輯也可視同資料庫建構。一個資料庫的建構,要定資料範疇,要設計欄位,要作管理,最後依使用需求輸出成果。這樣看來,字辭典編輯顯然並非只將資料雜湊即可成編,它必須考慮目標、體例架構、步驟流程、資料管理、成果展現等問題。一部字辭典的編輯事實上無異於一件複雜的工程。但是,這還不是字辭典編輯的全部特色。字辭典的編輯周期很長,一部字辭典從原始規劃到成書,常需要花費數年時間。這與一般雜誌報紙編輯的周期,短為一週,甚或一日,顯有不同。它所以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則因為它所包含的資料量龐大,二則因為它的成果是一種語文使用的標準。資料量大,處理自然費時;標準建立,處理的結果必須趨於精確。二者都會使編輯工作壓力變得極大。當然。這種壓力的形成,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編者心態調適的問題。
從事這類字辭典編輯工作的人,往往具有相關學術的背景。一旦參與此項工作,一編數年,天天面對瑣碎難堪的資料。固然一會兒天文,一會兒地理,眼可觀大千,手可查八方。但是,可能對自己研究的領域毫無助益。不但毫無助益,甚而因為進度壓力,終日趕工,眼見其他學者論文一篇篇,自己卻耗費青春於故紙堆中,心中煩躁不難想像。此種壓力結合前述二者,勢如高山壓頂,終成夢魘。萬一心態調適不過,唯有選擇逃避。於是所受訓練成為枉然,所積經驗付諸流水,改聘新手,又須從頭。所以字辭典編輯,人事安定與否,竟成決定成果優劣的首要條件。不過,這還不是編輯字辭典之最困難者。
縱觀國內幾十年來的編輯,無論字典、辭典、百科辭典、百科全書等各類別,皆有一定之成就。由此可知,編輯工作雖有壓力,能克服者不少。但前面說到,字辭典編輯具有為語文使用定準之功能,為求此功能歷久彌新,則字辭典後續修訂遂為理想編輯所必備者。可惜國內在此方面,觀念似較薄弱。究其原因有二:一則是因編輯工作煩雜,投資也大,既已完成,即行解散工作組,再恢復環境,實屬不易。二為國人使用字辭典觀念未臻成熟,兒時所置,可終身隨用。讀者既無期許,編者自也無意。不過,字辭典乃人所修,疏誤難免。時代輾轉,語詞新陳代謝,如何貼切環境,捨修訂則莫由。由此看來,一部字辭典能否持續修訂,遂為編輯之最困難者。論其難處,一為內在,一為外在。但此困難卻為理想字辭典之所必須克服者。若要克服此困難,外在因素受制環境,無法掌控,似可先從內在做起,縱無法讓編輯環境長存,也得設法讓前人的編輯心得和經驗留下。此即《異體字字典編輯總報告書》編輯之所由。
《異體字字典》編輯始於民國八十四年,完成民國九十年。六年中,編輯小組利用有限的人力,設計體例,分析流程,建立文獻,選取異體,掃描手寫字形,研發技術,進而編輯成書。在異體學理方面,小組接受委員會的指導;在編輯實務方面,則由小組自行擬訂工作原則。為了使報告書的內容充實,小組將編輯過程中各方面的資料分「人員」、「流程」、「資料」、「體例」、「成果」、「附錄」等七部分呈現。「人員篇」說明參與此工作的人員,「流程篇」說明各項工作之流程,「資料篇」說明此書所利用之資料,「體例篇」說明各項工作的體例,「成果篇」則說明本字典成果呈現狀況。在「附錄」部分則載錄「編輯紀要」。小組將六年來的的各種編輯會議資料一概收錄於此。這些紀錄詳實記載了我們在編輯過程所遭遇的各種問題的討論及解決方法。其中有委員對異體字學理的見解,也有小組對技術問題的看法。十年前《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完成時,也有過一份報告書,根據上次的經驗,這次的內容更為充實。在小組的立場,希望這些資料不但能成為後續工作的基礎,也能對語文研究有所幫助,並能提供字辭典編輯者實務操作上的參考。
六年來,小組掙扎於複雜的異體字資料中,困擾於體例的難以掌握,既挺身迎接電腦編輯帶來的技術挑戰,也忍受了工作伙伴的來來去去。如今成果已定,報告中雖有辛酸,也有驕傲,更希望具涵了一把小組所淬鍊的無厚之刃。
《異體字字典》總編輯曾榮汾謹識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